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高校大学生金融诈骗所造成的大学生人身及经济损害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网络普及低龄化、青年群体金融需求增长的影响下,以移动网络为主的金融诈骗,呈现虚拟化、平台化、社交化、剧本化的高频率趋势。
堵和疏往往是解决问题的两个方面,除了管理机构加大整治力度外(堵),消除金融诈骗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急需提升大学生的金融素养(疏)。“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具备良好的金融素养,无论金融诈骗以何种变形方式出现,都能够被防范和避免。
一、陕西大学生金融行为现状
(一)大学生的金融消费行为超前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已经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年轻群体,在金融消费行为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炫耀性消费、情绪化消费不再被当作可耻的事情。受多元化、求异求新求名等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衣食住行需求,而是追求更加丰富的消费形式。大学生是网购客户中最活跃的群体,对新鲜事物充满了猎奇心理,有超强接受能力,是网民中的领头羊。
网络消费和电商平台购物已经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形式,网络的便捷性和电商平台商品的丰富性,使得自我管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难以克服自身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而大学生的收入主要是父母给予的生活费,承担消费风险的能力有限。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点,合理使用自己的收入,才能增加规避风险的能力。
(二)大学生的金融借贷行为频繁
市场调查显示,近70%左右大学生有过借贷行为,超过60%的大学生经常使用花呗、京东白条等借贷APP,通过信用卡借贷和P2P借贷平台的人数占到有借贷行为学生的12.82%。大多数同学并不知道违期利息以及其换算成年利率的利息,不清楚具体借贷还款数额,也没有认识到分期利率是银行同期利率的5-10倍,当借款较多时,大学生很可能不能维持还款或借高利贷拆东墙补西墙。
大学生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短期的资金需求和一些生活支出进行借贷行为,大学生的消费理念不再局限于依据自己拥有的资金去消费,而是为追求高品质生活去借贷进行消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借贷平台纷纷出现,借贷平台(电商平台的借贷功能)利用利率拆分的方式,削弱了整体利率风险提示,助长了大学生进行借贷消费的心理习惯。
(三)大学生的金融投资行为单一
有39.66%的大学生进行过投资理财活动,投资理财产品包括定期存款、股票、基金、债券、贵金属、余额宝等网络理财产品,其中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保守型的投资理财方式,69.57%的学生会选择定期存款,43.48%的学生选择余额宝等理财产品。除了保守型的理财方式,26.09%的学生会选择银行理财产品,65.22%的学生选择股票和基金。
金融产品已经在校园中普及,尤其是互联网经济下产生的网络理财产品,大学生或多或少参与其中,新生代大学生的投资行为并不只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对他们来讲获取投资收益可能只是一部分原因,更多的是好奇心、年轻不怕失败的心理愿意去尝试不同的投资产品。同时,大学生明显缺乏承担风险的能力,缺乏投资知识,复杂的金融产品对大学生辨别金融投资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大学生金融素养培育需求
(一)金融素养调查综合情况
(1)金融意识 多数大学生对不正规网络贷款有比较清醒的认知,但相当比例学生仍缺失金融防诈和金融风险防范意识,部分大学生对非法金融活动的关注度不高。
(2)金融认知 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基本金融知识,但金融知识储备明显不完备,对金融复利计息、借贷利率和金融风险等关键问题的认知存在偏差。
(3)金融能力 大部分学生获取金融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自己兴趣学习的方式,主观能动性较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重视金融能力并愿意提高金融素养。
多数大学生(81.03%)表示以学校教育、自学、家庭教育获取过金融知识,但是没有深度接触过金融科普宣传。金融科普在帮助大学生防范金融诈骗、金融风险方面有所欠缺,科普途径亟待完善。
调查反映出陕西高校大学生提高金融素养的科普教育不足,通过深度科普教育培育大学生金融素养的途径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二)大学生金融素养培育需求分析
(1)大学生关于金融风险科普教育的潜在需求量较大
大学生普遍认为科普区别于课程学分教学、银行金融宣贯等形式,科普更加灵活生动、更易牢牢记住、更易产生效果,是一种终身受用的教育方式。科普管理机构可深入大学生群体,推广金融科普知识,加强科普教育力度,帮助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不断提高新生代大学生金融素养
(2)在校大学生亟需金融知识和金融防诈的精准科普宣传
大学生认为科普部门具有大数据优势,能够集合各方力量开展精准性的金融防诈普及工作。随着对金融素养的日益重视,大学生对科普金融产品需求不断增大,科普作品注重内容的精确性和严谨性,极易以贴近性、通俗性和趣味性在大学生粉丝里“种草”,科普管理机构可以精细分类、精准推送。
(3)大学生渴求新颖的金融科普新媒体
大学生认为科普不乏优质的信息内容,用科学让生活更美好。但是科普的传播方式应网络化和多元化,紧跟移动化、社群化、智能化、游戏化等发展趋势。科普管理机构可以积极运用AR/VR、3D全景、短视频、互动游戏体验等形式,不断创新科普表达和传播方式,引领科普传播发展潮流。
三、提高大学生金融素养的科普培育模式
新生代大学生大多想要了解金融基础知识、金融产品、金融防诈、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但是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来源有限,尤其是科普在培育大学生金融素养方面存在缺失。只有充分发挥科普功能和作用,将科普作为培育和提高大学生金融素养的重要环节,才能使大学生具备防范金融风险、善于使用资金的金融意识、金融知识和金融能力。
对此,可从四个维度构建金融素养培育模式,包括从培育主体角度设计教育部门、科普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有机联动的复合式主体模式;从培育客体角度设计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求职的全过程科普教育干预模式;从培育环境角度设计大学生家庭、科普管理、学校、行业人士共同参加的滴灌式环境模式;从培育方式角度设计专业型考核和竞赛型传播的互补式金融素养培育模式。
调查还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受访大学生大多表示科普似乎离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较远,科普具有强烈的神秘感,学生们不了解科普的渠道是什么,从哪里可以有效接触到科普。只有创新科普,才能提高以科普培育金融素养的效率。
对此,应创新科普的宣传方式和渠道,作为伴随网络出生和成长的一代,其知识获取渠道已经发生了质性改变,新生代大学生不再关注实物性、文字性的金融通识课、金融知识讲座,相反图片、视频、偶像型参照群体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形式,科普也要顺应这种潮流,开发更多的宣传形式;还应创新科普形式的多样性,新生代大学生不再关注一板一眼的传授式的说教,其追求的是抖音、bilibili、小红书、网红主播等场景化、多样化、轻松化、幽默化的网络知识快递,这样方能抓住大学生的眼球。
总之,科普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应共同为大学生金融素养培育提供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培育体系,以科普促认知、以认知促培育、以培育促大学生发展,发挥科普工作的重要助推作用,增强大学生“海绵式”科普学习能力。新生代大学生必须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以金融素养、科学素养为媒介打造自身的综合实力。
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PSL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