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型中医药资源科普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陕西中医药大学 郭亦鹏 王军威 王伟 孙洁 陈丹丹 陶姿邑 郭小兰
   一、研究背景
  为构建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培育地,应面向公众提供常态化公益性的科普服务。同时,倡导科学普及共建共享、人人学习、人人受益的理念,充分调动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从疫情防控的信息传播来看,互联网已全面融入生活,并加快信息科技走向数字科技,从传统互联网走向智慧互联网,并发挥了巨大的传播力、动员力和影响力。学校更应该有责任、有担当提供更多、更好的科学传播产品和服务。为进一步推动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中医药科普教育领域的作用,经过一年建设,已实现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型中医药资源科普平台——“大医学堂”公众科普平台的建设。
   二、研究意义
  “大医学堂”公众科普平台致力于创新科学普及中医药课程资源,将中医药类院校特色专业和中医药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改变过去相互脱离、分散的局面,而且加大了系统之间的渗透性,避免了资源重复建设的浪费,为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注入了活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完善智慧教育体系,引导公众相信科学、科学应对,才能努力提供公平普惠、优质丰富的科普服务。专业教师可通过线上课程平台进行精品课程录制,建设微课、慕课等线上学习资源,让公众能够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匹配的课程。普通用户可通过线上学习,了解和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科普知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个性化、开放式”面向公众共享,努力把中医药知识普及工作的传播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拓展社会公众参与、互助、体验渠道,实现文化科普效果的最大化。
  三、具体实施
  本项目全面考虑平台门户、教学应用、资源支持、移动端支持、基础支撑体系等一系列系统模块和功能特性,做到统一设计、逐步细化、模块化实现,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目标。教学应用包括课程建设、在线考试、线上作业、督导管理、文件管理、证书管理等。主要设计为学习模块、测试考核模块和互动交流模块。应用层面主要包括老师的建课、备课、课程教学、作业批阅等,学生的课程加入、慕课学习、在线考试、获取证书等,学生端支持pc端和移动端使用。业务功能涵盖内容制作到资源管理,主要包括:随堂录制、精品课程拍摄、多功能录播、资源上传、资源管理、资源下载等。资源来源可以是学校的自建资源,也可以是联盟学校资源、校外云资源等。资源类型可包括教学所需的视频、音频、PPT、PDF、Flash等各种类型。督导管理与我校监控系统做对接,实时督导教师教学情况。文件管理、证书管理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专业相关资源,学完课程后获取结课证书。
  此外,课程资源建设要满足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不同人群的科普需求和接受方式,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组织科普活动、推广科普产品,使科普更具针对性,给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例如,在“大医学堂”设立科学讲堂,鼓励专业教师在平台上开展科普讲座、科学体验等活动。贴近民生需求积极开展医疗保健、疫情防控、食品安全、伤情急救等科普活动。专业类课程以一个学年的完整循环为周期,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
  四、研究成果及应用
  1.完成“大医学堂”公众科普平台上线和运营。“大医学堂”公众科普平台自2022年3月试运行以来,共上传2000余节教学视频,为校内外用户提供教学服务。根据后台数据统计,平台试运行至今总登录15320人次,周一至周五平均每日登录为4050人次,周六周日平均每日登录为11488人次。共有38门活跃课程、80个教学班级教学运行,涉及892位教师和11320位学生。平台使用率、活跃度普遍较高,反映了“大医学堂”公众科普平台运行后的良好社会效果。
  2.完成“大医学堂”公众科普平台录制环境的建设。“大医学堂”公众科普平台包含精品录播教室1间、多功能智慧教室1间、微课教室2间。其中精品录播教室采用8个4K全高清AI摄像头进行录制,可动态捕捉师生的每一个瞬间。支持自动智能导播与人工导播。精品录播教室配备10台高性能非编工作站、8台4K高码流摄像机。精品录播教室选取我校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及针灸推拿学等专业课程,筛选我校名师录制,保证课程质量。微课教室支持实景录制和虚拟实时抠像录制,作为慕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更能够针对重点难点的知识点进行精准讲授,方便学生查缺补漏,精准学习。
  3.完成“大医学堂”公众科普资源的横向扩展。本平台已向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平台提供优质科普视频资源课程19门,专业面涉及基础医学、药学、针灸推拿、医学技术、护理、公共卫生等多学科精品课程,视频总量多达500余个。同时本平台也致力于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数字赋能终身教育。
   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PSL118)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