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左二)为省科协副主席、航天四院院长任全彬。
“北斗”组网,“嫦娥”揽月,“祝融”探火,“天和”遨游星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目前正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提出“全面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到2030年推动我国跻身世界航天强国前列”的战略目标。航天四院作为航天固体动力的开创者和国家队,承担着重要使命和光荣任务。作为院长的任全彬,更是任务艰巨。
1991年,任全彬来到航天四院。这对刚一毕业就有机会进入重大航天型号发动机设计研究岗位的他来说,无疑是非常激动、兴奋的,工作热情特别高涨。据他回忆,当时使用的设计与计算工具都很简陋,只有绘图板和计算器,但同事们团结一心、加班加点,工作效率特别高。“就拿我具体从事的载人航天逃逸发动机研制来说,虽然这是一个全新型号,工作量非常大,但大家齐心协力,仅用四年多时间就完成了方案论证、模样、初样研制,进入飞行试验阶段”,任全彬告诉记者。
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火箭、导弹的动力装置,主要目标就是在有限体积内或者说有限的尺寸范围限制内,用尽可能少的辅助重量,提供总体所需的尽可能多的动力输出。近30年来,航天四院在这两方面都做了大量的设计与研究工作,推动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较好地满足国家航天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具体到个人而言,任全彬早期主要参与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逃逸发动机的研制工作,这种发动机在当时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主要是创新性地采用特殊机构设计、高燃速推进剂和复合防热结构,通过理论建模、仿真分析、试验验证和反复改进,最终实现了稳定可靠的瞬时大推力输出,满足了飞船在规定时间内逃离危险区的工程需要。
作为航天运载火箭和导弹的重要分系统产品,固体火箭发动机需要在高温高压和复杂的飞行载荷下工作,在设计中涉及到材料、机构、燃烧、流动、传热、药柱界面、贮存老化、推力矢量控制以及化工制造等多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既需要基本的物理、化学理论素养,更需要大量的工程经验积累,两者缺一不可。同时,在这些复杂的航天产品研制中,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才能设计出性能优良的产品,确保大量而繁重的产品研制任务最终完成。“我很开心能够从事载人航天工程这项伟大事业,很荣幸一开始就参与了一个全新的航天型号任务,同时也很庆幸能有一个和谐团结、相互支持的工作团队!”任全彬说到。
2000年以后,任全彬开始从事预研研究工作,和同事们一起在先进结构材料应用、高能推进剂研究、发动机性能仿真优化以及新一代固体发动机演示验证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突破了设计、材料、工艺制造和试验测试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性能水平基本赶上国外先进水平。通过近60年的奋斗,航天四院从1958年第一根钢笔大小的推进剂药条研制成功,到今天500吨级整体式固体发动机的试验成功,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价值,也为国家安全和航天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铸就了以“国家至上,争创一流”为内核的精神价值,并成为航天精神创造的直接参与者。回想航天工业相对低潮的90年代,整个航天四院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航天型号,经营效益很低,同时随着单位大力发展民用产业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人转型投入到民用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拓展中,也有不少人为了更高的收入或者更好的个人发展,选择了离职后到外企、东南部谋职或是出国留学的道路。但任全彬却依然初心不改,一直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这一项工作,最终才取得不小的成就,参与和带领逃逸发动机团队为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任全彬要求干部职工积极落实集团公司战略部署,做大、做强、做优航天固体动力事业,把航天四院建设成为固体动力技术稳居国内第一、主要核心关键技术国际领先、具有显著竞争力的航天动力与新材料高科技公司,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承担的武器装备和重大航天工程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履行好强军首责和使命。
“十四五”时期是航天四院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任全彬将带领四院紧紧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强化战略性布局和系统性推进,加快研制好用、管用、够用的航天装备,着力打造世界航天原创技术策源地,大力培育发展航天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数字航天建设,在装备发展、重大工程、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就,全面实现“三高”发展。任全彬坚定地对记者说:“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
(鱼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