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特别是刚踏入教学和科研大门的青年教师来说,名师高不可攀,自己学不来。其实青年教师不必妄自菲薄,名师的本事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那么,青年教师怎样更有效地提升自己呢?我建议在“找、学、仿、创、写”上下功夫。
“找”——瞄准对象 找准学习对象应该考虑这几个因素:对口,即与自己相似的因素比较多,如学科、专业、兴趣爱好等;就近,在同一所学校、同一座城市学习指导更方便;可学,即找到有本领又热心的名师;多重,即不满足于向一两个名师学习,可以不同层面多方拜师,比如专家型教师或是行业外的专业人士。
“学”——读懂名师 学名师可以多看名师的书、多读名师的文、多听名师的讲座、多看优秀课例录像,与同行研讨将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吃透。名师之所以是名师,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十分注重知识积累。所以,青年教师学习名师首先要学习他们潜心学习的精神,去掉浮躁心态,领会名师成长的内核。
“仿”——学名师上课 青年教师选定名师后,可以将名师不同时期上课视频找出来,一节一节模仿。模仿到以假乱真为止,然后提炼自己的风格。模仿并不能让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立刻变好,但模仿行为会让青年教师领略到名师课堂教学的奥妙,从而提升对教育教学的认知水平。
“创”——内化学习成果 青年教师学习名师要进入创造性的“内视”阶段。比如,对照优秀课例分析自己的得失,然后再进行教学设计,达到起于模仿而高于模仿的效果。青年教师学习名师要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来确立自己的风格。路可以由别人来指点,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走。
“写”——梳理和提炼。纵观名师成长经历可以看到,他们大多有专业写作的习惯,写作是推动他们读、做、思的方法,也是他们进行教育研究的依托。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写作就是研究”,写作是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和提升,也可以说是对平时研究的“二次研究”——这个过程常常让人有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能成为新一轮研究的起点。
学习名师是青年教师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途径,可以帮助青年教师走向教学深处,探及教学的艺术。 (徐世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