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朋友有没有遇到过身体不舒服但查不出病因的情况?这很可能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通俗地说,就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变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几十年,医学界才对心身疾病有所认识。
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患者中,近1/3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而老年人更是患心身疾病的重点人群。粗略估计,60%-70%的老年疾病都属于心身疾病,这其中就包括癌症,因“谈癌色变”效应而成为典型代表。有研究发现,前列腺癌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分别为23%和22%。
老年人为何易患心身疾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心身疾病与衰老有一定关系,随着年纪增长,心身疾病发病率逐渐升高。相对年轻人而言,老年人心理和身体日渐衰弱,疾病易感性增加。再者,老年人面对的负性生活事件和突发应激事件增多,如生病、亲人朋友突然离世等,都会使老年人心身受累。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有研究显示,临床上慢性病患者的焦虑发生率超过20%,主要是担心疾病恶化与复发。此外,老年时期经济收入下降。这些情况都会导致老年人更易出现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哪些困扰?
心身疾病可能加重老年人病情,如血糖、血压控制不佳,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原发疾病治疗难度加大;还可能导致疾病久治不愈,比如感冒、咳嗽本来是小病,但如果心情不好,病情就可能被放大,甚至拖延成慢性病或疑难杂症。此外,心身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能力,降低其生活质量。很多老年人因心身疾病出现明显的无助感,生活能力显著下降,更有甚者可能生活不能自理。
老年人易患哪些心身疾病? 临床上,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身疾病是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病等社会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其次是腹泻、胃溃疡等消化疾病,以及慢性疲劳综合征、颈椎病等功能性躯体疾病。
目前,医生诊疗时主要关注老年人躯体症状,对心理症状关注不多。仅有20%左右的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得到了关注,剩余近80%患者只治疗了躯体症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心身疾病的知晓率较低,很多医生和患者根本不知道相当多的躯体不适其实跟心理因素有关。
老人出现哪些情况时,要警惕是心身疾病?
躯体疾病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有的老年人因慢性病引发了焦虑、抑郁情绪;有的则因为情绪波动较大,导致血压、血糖不稳;还有的因为长期情绪不好,诱发了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研究显示,抑郁症是诱发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患有心身疾病却只治疗躯体症状,就无法真正对症下药,病情也不会真的痊愈。
因此,能够早期识别,对心身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十分重要。如果总是拉肚子、头疼、心慌,且查不出原因,或者总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睡觉不踏实,都要警惕可能是心身疾病。此外,如果患者在消化科、心内科等专科经长期治疗效果不佳,也应考虑心理问题。可以到医院的心身医学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也可通过心身症状量表进行初步筛查(如下表)。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预防心身疾病的具体方法?
老年人要安排好生活,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调整好心态,坦然面对衰老;多交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既有利于预防和减轻身体不适,也有利于排解不良情绪。
(张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