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孙子读小学,这学期开始,劳动课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走进课堂,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课程设置上将烹饪列入其中。
民以食为天,自然离不开烹饪。烹饪能将食材由生变熟,便于食用;能够开发食材的美味,增人食欲;能够分解食材的营养,利人吸收。普通人不一定成为烹饪师,但一定不能不会一点烹饪。现在的年轻人,许多不会做饭,甚至连熬个稀饭、拌个黄瓜都不会。他们上班吃在单位食堂,下班吃在街头饭馆,要不然叫个外卖。星期天回家,也是老妈老爸伺候。凡此种种,他们习以为常,并不觉得不好意思。
这种生活方式平时凑合,遇特殊情况就很尴尬。年初一段日子,我们居住的城市因疫情实行静态管理,街上饭馆歇业,送外卖的骑手寥寥可数,这些平时不起烟火的青年男女一时陷入窘境。因为从来不做饭,家里没有米面油菜一类储备,即使有也不会做,老妈小区封闭又来不了。情急之下,只能淘得一些食材,给老妈打电话讨教,或对照手机上的传授“依葫芦画瓢”。倘若平时学一点烹饪,不至于用时捉襟见肘。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教育的缺失。长久以来,学校教育都是重视书本知识教育,而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着眼不够。孩子长大后总归要走向社会,成家立业,让烹饪走进课堂,使孩子在学童时代就学会择菜、洗菜,掌握蒸、煮、炖、炒等一般的烹饪方法,拥有基本的生活技能。这对他们以后走向社会独立生活大有用处。
至于有人认为,烹饪是油盐酱醋、婆婆妈妈的事。学生时期,应让学生集中时间学文化、学科学,学烹饪有些舍本逐末,浪费时间。这种看法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烹饪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是渗透到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文化,它虽然没有制造飞机、设计软件复杂,但它却是关系人的生存、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门实用科学,是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一项基本技能。人之生存,吃饭是头等大事。小时候学点烹饪终身受用。怎么会是舍本逐末呢?
学生时代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较之掌握一项生活技能,使孩子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塑造自立、自强、健康的人格则是更为重要的收获。有家长说,孩子参加劳动课学习,明显的变化是懂事了。理解了父母的艰辛,有了对劳动的尊重,懂得了帮父母做家务。以前吃饭还有些挑食,学会自己做饭后,不仅不挑食了,还懂得爱惜粮食。
不管从哪一方面说,烹饪进入中小学劳动课都是一件好事,是一件惠及孩子、惠及家庭、惠及社会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