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创新课堂
与世界对话,与自己对话
  今年我带高一,学生的写作层次在“吾辈少年,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做‘孤勇者’”。而八年级学生付润石跟着傅国涌去昆明寻访西南联大后写下:“听先生讲昆明的云。课罢,天渐晚。忽抬眼,见彩云尽西,翩翩风度,如名士于白底上淡描,虽黑无妨,轻秀俊彩如(沈)从文之笔触,然有拿云之志者,舍吾辈少年其谁?岂不快哉!”
  两位“吾辈少年”间的差距如何弥合?傅国涌的回答是,带孩子们与世界对话,“让他们从小就与人类最美好的心灵相遇,与人类智慧的遗存相遇,这是更为重要的”。
  这套书已经出版了与墙、门、窗、苹果、枣对话等读本,每本书的编排都颇有意思。以《与橘对话》为例,分为“说”“读”“作”三部分。“读”编选了与“橘”有关的诗文若干,有些为读者熟知,如苏轼的《赠刘景文》、朱自清的《背影》,有些则是读者相对陌生的,如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赤裸橘树之歌》、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橘子》。前者在孩子的阅读视野内,后者则多为名家小品,可以带孩子进入一个更宽广和富有生气的世界,体现了衔接和提升两个层次。“说”部分则将这些作品打通、勾连,进行深入解读。如果“读”体现了阅读的广度,“说”体现的则是感受和思考的深度,即傅国涌强调的审美力、思想力,以及由一至万、由万归一的发散力与归纳力。在这样的纵横捭阖中,孩子的想象力与志向被激发。
  从“新时代的高中生”到隽语迭出的智慧少年,中间隔着一条长河,这长河之水可能成为跨越的障碍,也可能成为沟通的介质。傅国涌在这长河之上搭桥摆渡,所用工具是母语——有光,有声,有色,有味,跨越时空,弥合鸿沟。孩子在语言中栖居,语言成为孩子与世界对话的支点。
  傅国涌认为,孩子的语言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日积月累慢慢酝酿出来的。于是,他和少年付润石寻访西南联大,在昆明郊外的夕阳下看到了满天的云,付润石便写下了好文章。孩子们的文章组成了书的第三部分“作”。在这部分,我发现孩子充满灵性的语言是“诗与思”的融合。学生曾彦文写道:“我吃掉了一个橘子,就像吃掉了一个星球……你永远不知道一个橘子里有什么,因为,你也住在这一个橘子的世界里。”有了“橘”的指引,曾彦文走进了别样世界。
  “吾辈少年”可以将这套书的阅读作为与世界对话的第一步,打开身心,学会观看,学会聆听,借助这套书觅得自己那片光明天地。
  对于像我这样的一线教师,则可以带着学生“复制”这一方法,尝试与世界对话。比如,与学生共同完成“与梨对话”:先请学生提供与“梨”有关的诗文几十篇,再投票甄选出三分之一。每篇作品印发讲义,用一节课的时间精读、传阅、点评。对于作者或同学的观点,学生可以认同、质疑或是提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作者与点评者、点评者与点评者之间的多重对话,进而完成与梨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与同伴的对话、与世界的对话。我还会与学生去梨园,跟随季节变化观察梨树开花、生叶、结果,记录阅读和观察所得,最后汇总成我们的《与梨对话》。
  课程的完成需要时间和机会,而我当下能做的是将这套书分送给学生,请他们在学习之余读完,然后写下自己的“与……对话”。
  这样的“说”“读”“作”也许需要一辈子,因为对话一直在持续,有个声音召唤我们前行。“我”在世界,“我”即世界。

(周春梅)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