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环保热评
毁田造景其实是走“政绩捷径”
程维嘉

  自然资源部近日公开通报,2022年耕地保护督察发现,部分地方“要景观不要吃饭”,“顶风”侵占耕地挖湖造景、超标准建设绿化带和绿色通道等现象仍然突出。在自然资源部公开通报的67个违法违规重大典型案例中,地方党委政府及部门非法批地、违法
  整地以及主导推动违法占地、监管不力的案例多达34个,超过半数。随后,已有13个严重违法违规使用自然资源的地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被约谈。这为各地选择和谋划发展路径敲响了警钟。
  庄园综合体、观光农场、休闲旅游、生态廊道、市政公园等项目,本来是民生工程,既能美化和便利居民生活环境,又能够体现地方实力和形象,带动周边招商引资、发展旅游项目等。然而,如果在选址的第一步就出了错,触碰了耕地“非农化”的红线,违规违法占用耕地,性质则截然不同。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保护耕地资源就是保住老百姓的饭碗,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没有根基何谈发展?要发展本无可厚非,但是为了眼前好景砸了子孙饭碗,则是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对于“毁田造景”等行为,国家层面已出台相关文件明确禁止。在我国长期人多地少、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下,本就稀缺的耕地资源决不能再挪为他用。但是,从此次通报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有的地方仍然存在侥幸心理,觉得名义上说得通、程序上查不着、卫星图上拍不到,就可以蒙混过关;有的地方看到收益大于风险,便打擦边球,相关项目经过穿衣戴帽、乔装打扮后更具隐蔽性,相关责任人也更容易逃避监管,形成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既有事实。
  对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失责失守,反映出一些地方重发展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思维定式没有根本扭转,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有所曲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把握不全面。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杜绝“要景观不要吃饭”行为,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守牢底线。
  在思想上树立底线意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整体,土壤、水、生物都是耕地的重要要素,因此,要用系统思维来认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为了景观工程占用耕地,不仅是占用了一块物理空间那么简单,而是关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良好运转。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成为耕地、都能种出粮食。耕地的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能达到自然与人类劳动之间的平衡,而修复受损的耕地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加倍的努力,甚至有些破坏是不可逆的。只有把耕地本身的功能充分用起来、用好、用在该用的地方,才是对资源环境最大的尊重,也才能收获自然给予的最好馈赠。
  在行动上坚守底线原则。在项目审批时,要用严格的制度和监管精准识破障眼法,防止绿化、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水体治理等名义成为违规占用耕地的幌子。建设景观工程应当充分论证,在综合考虑经济成本、社会成本,以及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地质条件等生态成本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合法合规进行立项、审批、建设。建设时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成后应为民所用,决不能成为少数人拍脑袋决定的“盆景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