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不小,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挂念在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
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强调“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在北京考察时,鼓励老街坊们“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搞好垃圾分类和环境卫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始终如一的关注和重视,背后是深厚的人民情怀,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惠民生、暖民心,不仅让民众收获更多的获得感,也将凝聚起共同开创美好生活的澎湃力量。时间是最客观的记录者。据住建部统计,随着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福建、河北、山东等20个省、自治区,上海、广州等173个城市,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目前,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53万吨,焚烧处理能力占比77.6%,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较大提升。
垃圾分类是一连串的事件,也是一个长链条的过程。环环相扣,前后联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环节“力有不逮”都会严重影响整体成效。出现在我们普通人视线中的,更多是处于前端的垃圾分类,而在我们的视线范围之外,还有后续多方参与的垃圾回收运输分拣以及垃圾处理环节。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后端产业处理能力的不足正成为推进垃圾分类的瓶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要加强前端的引导和监督,同样需要强化中后端的环节,加快推进相关技术发展、产业成熟及上下游的衔接,形成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正向循环。
垃圾分类不是哪一方面的事,归根到底是每一个你我共同的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清朗整洁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就凝结在你我的点滴努力中。每个个体都要勇于走出过去的“舒适区”,养成新的生活习惯,涵养新的生活方式。基层社会组织等也要擅用技术赋能,让垃圾分类多一些新潮味道,让个体在垃圾分类中的努力更加可视化,让他们看到垃圾分类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山东青岛,垃圾收运车和垃圾桶安装上识别装置,让混装混运处于实时监控中;在一些农村地区,技术人员和志愿者手把手教村民使用厨余垃圾堆肥,并用以养花种菜;在湖州等地,积分兑换制撬动居民垃圾分类主动性和积极性……相信这些充满新意的尝试将进一步激发出人们践行低碳环保理念、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为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
一起来吧!为绿色发展,为美好生活!垃圾分类,是生活方式,更是“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