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评论
不要让“谣言”成为互联网的代名词
彪轶辰
  近日,“无锡三岁女童被猥亵”一事在网上备受关注。今年三月,无锡潘女士在网上发帖称,自己三岁女儿遭到了隔壁蛋糕店老板汤先生的猥亵。此事一出,网友们纷纷出手相助,事件迅速扩大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所有人都在指责甚至是谩骂汤先生,漫天唾沫星子将汤先生卷入了舆论的漩涡中心。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公安机关调查认为:未发现女孩被人猥亵,汤某无违法犯罪嫌疑,对该起报警不予立案。随着事件的澄清,汤先生恢复了清白之身,但他因为潘女士造谣诽谤所受到的伤害却不会这么简单就被抹平。汤先生不仅受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更造成了他心理上的伤痛。
  为什么造谣现象屡禁不止?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个人移动端设备的普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各种信息,也可以发表各种各样的内容和言论。再加之近些年各类短视频软件和社交平台的爆火,针对热点新闻和你感兴趣内容的算法的开发,任何内容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大的流量。
  网络上每天会发布海量的内容,加之对于每条信息证伪所需的时间较长、难度较大,导致对于虚假信息的监管力度难以得到保障。社会资源有限,媒体报道无法兼顾所有人,当然会优先报道情节更受关注的事件。因此,有人希望自己的内容受到关注、得到流量时,会选择在原有事情上添油加醋,甚至捏造事实。更有甚者会选择直接造谣,用捏造的聊天记录或各种图片来增加“可信度”,并且打上“抑郁症”的标签来骗取社会的同情。中老年人高等教育普及率较低,对于网络认识较浅。青年人涉世不深,一腔热血容易被有意带偏。这样的社会现状给予了造谣滋生的条件,谣言就如同平静海面上的海浪一般,忽而出现忽而消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似乎很多谣言随着最后的道歉不了了之。造谣被发现了我没损失,没被发现我就能大赚一笔。抱着这样的心态,太多的人选择用这种方式谋取利益。不论是流量或是关注,在精心运营后都能变现,最终将钱塞进自己的口袋。造谣者利用造谣获得了利益,而受害者被谣言毁掉了生活。就算是最终恢复了清白之身,但在被造谣期间所受到的身心伤害是不可复原的。人终究是社会性、群居性的生物,那些一辈子都困在谣言里的人又该如何在他人异样的眼光里正常生活?幸运的人得益于社会关注才换来了迟来的清白,那些没有社会帮助的受害者又该如何?
  借用人民日报的评论:“无论假借权威、胡乱臆测,还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只要踩线就被查禁;无论怎么易容、穿什么马甲,只要造谣传谣就难逃规束。出重拳驰而不息、亮利剑久久为功,让网络空间更清朗。”也希望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早日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让事件报道回归真实。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