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国兵的散文集《远去的村庄》分为“纸上有情”“行道有思”“世有奇谈”“万物有灵”四辑,围绕着故乡甘肃会宁,描绘了一幅乡土气息浓厚的西北风土画册。翻阅此书,能读到作者的赤子之心、深情厚谊,能品到其文风的自然散淡、质朴有味。故乡散文多此一树景观,令人欣喜感佩。
其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写人,主要写亲人与友人。作者记录了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妻子、孩子、友人、老师等。回忆就是还乡,就是返回故园和童年。这些他所深情倾诉的对象,曾在他的生命历程中留下烙印。感情流泻在文句之中,就像滔滔江河,难以遏止。同时他们也作为时代的个体标本,折射出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
第二类,写民俗文化。这是整本书中最鲜明、最有价值的。物质层面上,例如《老家的土炕》《打基子》《担水》《窗户纸》《放驴》,作者拾捡起八九十年代的历史碎片,用颇具地方特色的人证、物证还原记忆的温度和价值;精神向度上,如《扎根乡土的名字》,用生动、丰富、富有生活气息的姓名展现了民间语言的风采,又如《社戏》《耍社火》《方神庙》《白马爷》《龙王爷》等,营造了一种民间仪式与法术蓬勃生长的文化景象。这些篇章为我们打开了会宁历史博物馆的一扇窗子,不仅可以深入到当地的生活与历史中,而且从实物和细节牵出来的故事和许多人物,品读到历史的酸辛,看到其碾轧出的时代跃迁的履印。透过家乡发展中的“一枝”和“一叶”,我们看到了会宁的昨天和今天,甚至能想象它的明天和未来。
第三类,写动植物。故园的一草一木、飞鸟走兽,都可以生发出无限的乐趣。作者在观察周边世界时,善于捕捉生活和景物中的镜头,一棵草,一树花,一只喜鹊,一只松鼠,他或喜或厌,或欢乐或伤感,用浸透着强烈主观情绪的文字,把它们收入囊中,其中既有朴实直白的记录,又有诗情画意、轻灵悦动的描写。
一个“苦”字,足以涵盖会宁的一切。“取水时,水里还时不时漂浮着几粒原生态的羊粪蛋或者牛粪渣子,得面对与牛羊共用水的尴尬……水窖口要做个木头盖子,平时要锁起来,不然总会发生偷水的事情。然而有个小偷是防不住的——树根。”他在《担水》里写道:“掰开就能看到里面长出了白色的长长的丝,吃到嘴里有股苦味,我们就把馍泡两遍,倒掉第一遍泡过馍的水,让苦味小一点,再用水泡第二遍,加些盐和干辣椒面,滴上一滴胡麻油,然后吃下去。”他在《背馍上学的岁月》里写道:“与牛羊、树根抢水,吃发霉生丝的馍馍……这是时代和环境共同塑造的社会底层百姓群体的缩影,‘白天在田间地头忙碌,晚上缝缝补补,像黄牛一样劳作,像石磨一样受磋磨,却只够糊口’,农民生存的艰辛与生活的艰难淋漓于纸上。”
作者在详尽的苦难叙述中形成了一种沉重感,通过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刺痛人们现在的幸福感,令人在无形的压力中胸口气闷。然而作者并没有着力去营造苦的窒息氛围,他以轻盈喻指苦难的沉重,在荒凉之中孕育着无限的向真、向善、向美的绿的新生。
大西北的土地,山如摇篮水如奶,养育了一代人又一代人,也承载着作者浩瀚如沙的记忆和故事。从鱼米之乡金华到贫瘠苦地会宁,从县城到芦坪小学,从外爷的果园到放学路上,作者用第一人称娓娓道来自己真实的情感与回忆,不矫揉造作,不浮躁虚华,在怀念与追忆之中,还原了一种不被污染的原汁原味的乡村情调。
无论是亲情、爱情、乡情,后边都流淌着浓浓的故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