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的错!”这几乎成了我数学课上的口头禅。是啊,谁没犯过错呢?在真实的课堂上,又怎么可能没有错呢?
在我执教《圆的认识》一节课中就有这样的一幕。在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我像往常一样抛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请你用手中的圆规画一个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圆。”孩子们纷纷拿起手中的圆规,自信满满地画着他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圆,不敢出现一丝纰漏。画着画着,我听到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哈哈,小李画的是个‘不圆’吧!”说话的是班里的“智多星”小王,我看了看他本上的圆,画得真完美,圆心位置固定了,圆的半径也相同。再看看小李画的圆,他的圆口合不上了。原来小李画圆时,圆规的针尖动了,导致圆心动了,口封不上了,当然不圆了。突然,我灵光一现,何不借此错误,让学生深入探究圆的本质特征呢?我顺势说道:“你们以为画一个‘不圆’这么容易吗?今天就试试画一个‘不圆’吧!”我的心里也是忐忑不安的,不知道孩子们会画出怎样的圆。他们也有些疑惑不解,有的学生皱起了眉头,有的学生开始拿铅笔在本上尝试着画一画。相比平常循规蹈矩地学习数学,“不圆”这个话题一提出,他们也提起了兴致,纷纷拿起手中的圆规,画起了“不圆”。
有的学生故意把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拉长,导致画圆时半径不相等,出现了扁圆;有的学生是让圆规的针尖挪了位置,导致画圆时圆心的位置变了,出现了开口圆。孩子们画得不亦乐乎。环顾一周,每个人的本上都出现了一些“不圆”,他们也越来越有积极性了。我慢慢走到小李跟前,小李高兴地起身说:“我发现,当圆规的针尖动了,圆心位置就变了,圆就合不上了;当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变了,圆的半径就变了,圆就不正了。”其他学生自发地给小李鼓掌。我也冲着小李欣慰地点了点头,说:“感谢你的‘不圆’!”我顺水推舟,问:“画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既规则又美观的圆呢?”孩子们顺利总结出画圆的方法。本节课就在这样一个小插曲中结束了。
的确,画“不圆”也能体验“圆,一中同长”的特征,学生经历了画“不圆”的实践,对圆的本质特征理解更深了,更能明白什么是“圆”了。在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再画一个他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圆,有了对于圆的本质特征的深入理解后,此时他们画出的圆也更“圆”了。
(段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