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礼敬阎纲先生
杜鹏霄
  我接到海生的电话,感到很突兀。海生说,他和表弟探望阎纲先生,先生谈及他正在编纂《礼泉县作家论》一书时,插了句闲话,说这本书里没有写他的同学,真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呢。先生对此感到非常惊讶,瞪着眼问此为何人,是否有文学作品?海生说,著作颇丰,长篇小说七部,散文集一部,共计八部作品,还有一部小说已经杀青,其中一部被拍成电视电影,早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先生听后认真地说,你联系一下,把他的作品拿来读读,如此说来真的不能落下这位礼泉籍的作家,能来一见再好不过。
  我以为海生不过说说而已,先生也不过随口应付。谁知第二天一大早,海生给我发了条信息,说先生今天上午邀请我俩去米家泡馍馆吃羊肉泡馍。先生是在早上六点钟发出的,晚秋昼短夜长,早上六点钟天未放亮时,晨星寥落,星光闪闪,先生给海生发了这条信息,足见先生对作家的关注和重视。
  我当天约了两件事,不能抬脚前往,便发信息给海生说,今天恕不能前往,有约在先,下午和晚上都有相约,可否明天一早前去拜访?海生当即与先生商量后告诉我,定在明天。
  先生可不是普通文艺工作者,大名鼎鼎的文艺评论家、小说家、散文作家,响当当的泰斗式人物,我之于先生,不过是一个小小文学爱好者,充其量也不过写了几部小说、几十篇散文而已。
  先生92岁高龄,已是鲐背之年,切盼前来相见,我自然不能空手而拜,一来高辈,二来初次拜访,故不得不备点伴手礼,以示尊重。恰好晚侄徐飞在坐,便说,你有茶叶,紫砂执壶,他有匠金台。文人和茶与酒相行相随,纵使先生不好斗酒,用茶招呼同道中人,也不失为一件上好饮品。此说深得我意,当下收拾停当,如此方显得郑重。
  十一点半左右,我们来到先生寓居的康养中心。敲开先生房门,见先生正侧身坐在窗前靠背椅上,低头看着手机,天朗气清,阳光灿烂,金色的阳光穿过窗户照在先生身上,先生清瘦,酷似天津相声大家马三立,衣着朴素简单。
  我对先生毕恭毕敬地说,阎老师,我拜访您来了,来时没啥可带,随手带来两件东西,不成敬意。说罢把茶叶和酒放在先生面前,拿出紫砂执壶,指着解说一二,不料先生勃然变色说,他最反对人来送礼,拉关系,套近乎,你别把东西放在这里,回去时带走!我看先生脸色不正,就慢慢解释说,先生是我的前辈,又是同乡,还有是第一次来看您,于情于理都得带点东西的,东西不值钱,也不多,只是一片心意,并没有拉关系送礼的意思。经此一说,先生这才转怒为喜说,他不喜欢这样,但你这样说来,他就心领了,以后千万不可再带东西来了。我说,仅此一回,下不为例。说罢才详细地给我说了正在收集整理的这部书籍的起因、现状和将来,说时间不等人,得加紧赶写,为乡里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然后才能歇着。
  我后来知道,先生本是回家乡颐养天年,可是回到家里,四处奔波,为家乡的文化鼓与呼,为家乡的作家帮与扶。四里八乡,不知跑了多少回、干了多少事,为了一位沉寂在乡野的老人所写的成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足足跑了有十几回,鼓励继续,希望不灭,此情此意,谁能不为此颔首称赞。可又有谁知道,先生刚手术不久,身体多有不适,为着家乡的事,躬亲俯首,忘了时间,也忘了病体。
  说话间到了吃饭时,先生说,走,到米家泡馍馆,他请我们吃泡馍。先生回到家乡,在吃的方面,别的可以将就,唯独泡馍可是很讲究,几天不吃就想得慌。米家泡馍馆离此不远,只一箭之地,抬脚就到。
  先生下楼时,我问可得要人挽扶?先生说,不用,他上下自如,不用照顾。先生92岁高龄,却健步快行,其矫健的步履仍如壮年汉子那般稳健。
  米家二楼坐下,先生谈及自己的写作和近年新出版的一部文集《我还活着》,津津有味,神采奕奕。郑重地对我们说,又像是在向我们宣示,阎纲活着,他作证。先生活着,琴棋书画,无一不懂,就连秦腔也是精到肌理,特别是打板,堪称绝活,闲时与自乐班过戏,鼓点咚咚,绝不亚于常在戏台上领衔的行家。
  先生回县上后,县政协为先生编辑出版了《礼泉县文史资料第十三辑:阎纲专辑》,共分三卷:阎纲之旅、阎纲作品选上下、论阎纲,将先生一生经历和文化成果集于一辑,让先生永远载入史册,彪炳文坛。吃罢羊肉泡,先生又要将此书送我,以为纪念。可是书未随身携带,文化局马局长赶着回局里取一套过来,先生耐心静坐,等到书到后,当即俯身在书的扉页上题字。
  我郑重地接过书来,抱于胸前,这是先生一生的心迹,一生的亲历,当是我前行中的榜样和追摹,我要攀登的高峰。看过书本后,心中更有一层敬仰,先生为人作事态度严谨,赠书的同时,不忘将书的编误用心改过来,由此可见先生一生为文为人的谦谨品行,唯其如此,才会有着浩繁的卷秩,崇高的威望。
  从米家羊肉泡馍馆出来,便与先生作别,我送先生上车后,在祝先生身体健康和文事诸顺的同时,还不揣冒昧,说了句先生精神好时,请给我写几个字,给晚侄一个鼓励,只当是随口而说,先生身体不适,能写则写,不写也不写,说罢便与先生别过。哪知第二天,海生给我发来信息说,先生给你把字写好了,照片给你发来看看,我一看真格,先生写了四个大字,八个小字:“风骨文采,高屋建瓴,低调做人。鹏霄先生贤侄,九十二岁阎纲。”见此题字,我羞愧难当,何来风骨文采,高屋建瓴,只有低调做人才是本真,是先生给我嘱托,也是先生要约,他回礼泉,谨遵乃兄训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不就是为我所做的榜样!
  放心,我以此为训,砥砺前行,笃行不怠。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