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心脏瓣膜手术后的居家药物治疗
  近些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伴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人们找到了心脏瓣膜退行性变等问题的解决方法。无论是老年瓣膜退行性变、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还是冠心病等,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手术解决。心脏瓣膜手术在众多手术中算是非常复杂的一类,这类手术为许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篇文章向大家介绍和深入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后的药物治疗,帮助已经完成手术或对手术还有一些对术后用药的忧虑的患者及家人更好地接受药物治疗和对未来居家治疗做一个规划。
  问:心脏瓣膜术后需要服用哪些类型的药物?
  答:
抗凝药物:最常用的是华法林,用于防止血栓形成,尤其在接受人工瓣膜置换的患者中至关重要,生物瓣膜置换后短期服用,如果更换的生物瓣膜,需要用终身,一定要检测INR指标。
  抗血小板药物:属于抗凝类药物,例如阿司匹林,有助于减少血栓的风险、有些患者会根据情况用两种。例如,加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药物,称之为双抗。
  β-阻滞剂:减慢心率,减轻心脏的工作负担,一些患者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
  ACE抑制剂(ACEI):帮助松弛血管,降低血压,主要减轻心脏后负荷,药物名称一般为“某某普利”。
  利尿剂:去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心脏的负担。常用的有呋塞米、螺内酯、氢氯噻嗪,有些药物服用时会增加钾离子的流失注意电解质。
  问:为什么正确的药物管理对于恢复如此重要?
  答
:正确的药物管理可以确保手术后的顺利恢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帮助心脏以最佳状态运作。错误的药物使用或管理不当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包括血栓形成、心脏负担增加,甚至需要重新手术。在以肌肉(肌肉类型有区别)组成的器官中,心脏是不能休息的重要脏器,术后用药除了抗凝以外,给它减轻一段时间的负担,对于他的恢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管理这些药物?
  答
:张阿姨和老伴都是心脏瓣膜术后。张阿姨,58岁,风心病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后;老伴,66岁,主动脉瓣退行性病变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做过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搭桥手术,手术后感到对药物管理有些困惑。张阿姨开始在医生的指导下,记录两人每天的药物服用时间和剂量。例如,华法林调整后4-5天,INR水平是多少、如何调整,有时候还会记录血压、心率、血脂等情况,这个习惯帮助她逐渐掌握了药物管理。几个月后,她不仅能够准确无误地管理自己的药物,还开始积极参与心脏康复活动。
  刘先生,42岁,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半年,他发现需要调整饮食来适应抗凝药物(华法林)。减少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摄入量,比如绿叶蔬菜。他与医生密切合作,通过平衡饮食和药物治疗,成功地维持了稳定的INR值。
  李先生,51岁,术后正常工作,比较繁忙,利用手机设置提醒,确保按时服药。他还在家中的餐桌上放置了一个药物盒,每次吃饭时都能看到,从而减少了忘记服药的情况。通过这些简单但有效的策略,他成功地遵守了药物治疗计划,确保了身体恢顺利复。
   问:遇到药物副作用怎么办?
  答
:药物治疗虽关键,但有时也可能伴随副作用。长期服用的药物基本被全球的心脏医生共同筛选,一般副作用都是较小,如果出现不适或者牙龈出血等情况,要及时与医疗团队沟通。
  这个例子强调了与医疗团队保持开放沟通的重要性,以便及时调整治疗计划,应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周女士,41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瓣裂、反流,术后周女士在使用利尿剂后经历了轻微的脱水症状。她及时向医生反映了这一情况,医生据此调整了药物剂量,并建议她增加水分摄入,同时监测电解质水平。
  问:长期药物治疗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
:对于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的患者,如人工瓣膜接收者,持续的监测和定期的医疗评估至关重要。
  赵先生,36岁,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手术,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并定期进行血液检测,以确保抗凝药物的剂量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医院提供的心脏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如何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来调整长期健康,目前已恢复正常生活。
  结论
  心脏瓣膜手术后的药物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过程,不仅需要正确服用药物,还需要生活方式的调整、医疗团队的沟通以及处理潜在副作用的策略。通过上述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成功管理药物治疗的可能性,这不仅依赖于患者本人的努力,也需要家人的支持和医疗团队的专业指导。

(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 心脏大血管外科主治医师苏杭)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