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收集不同图案、品牌的废弃香烟盒折叠成“烟卡”,然后与小伙伴轮番拍击卡牌,最终赢取对方卡牌。就是这个小小的游戏却引发了孩子、家长和学校的不同感受:孩子玩得不亦乐乎,家长却担心游戏会带来孩子受伤、学习落后甚至偷吸香烟等后果,学校则陷入“允许还是禁止”的管理困境,也有学校选择直接禁止。
“打烟卡”确实容易导致孩子受伤,问题是哪种游戏或项目百分百安全呢?即便跳广播体操,一不留神也可能闪了腰。莫说游戏,就说读书,“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例子古今中外并不少见,我们是不是也要禁止孩子读书呢?
玩过类似游戏的人都清楚,“打四角”也好,“打烟卡”也好,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换个角度思考,这种游戏能够锻炼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得再远一些,游戏中孩子还可以学习如何与人相处、相互合作。
至于教师和家长最担心的“打烟卡”影响孩子学习,更是大可不必。所有游戏化的活动都可能导致“玩物丧志”,关键是掌握一个合理的度;如果担心孩子热衷“打烟卡”而偷买甚至偷偷吸烟,那么许多年前那一辈人“打四角”时也没有多少人为此而到处偷书。即使有个别孩子乐此不疲而有些“剑走偏锋”,作为孩子的重要陪伴者,家长和教师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尽到了监管责任,而不是一味禁止。
禁止孩子玩游戏的权利,这样的童年能给他们留下什么样的回忆?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不可能因为禁止而消失。让孩子多玩一玩吧,哪个孩子的童年不是“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呢?
(范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