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节语文课,讲解完一篇短文之后还剩一些时间,我就让学生自学。这时,我发现学生海珊在抄一首流行歌词,便说:“海珊,自学时间不要抄这个,等下课后再抄!”她低着头,沉默着,动作没改变,依然在抄。不动声色的姿态在作无声的抗拒。
“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我加重了语气,脸色严肃了起来,“你在期中考后的反思里,不是说自己要努力吗?可是,你现在在做什么?要言行一致啊!”
她的同桌蔚蔚也搭话了:“对呀,班主任赵老师也是这样提醒她,不要在课堂上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她不听,快……还不放起来呀!”海珊微微抬起头,白了蔚蔚一眼,冷冷地说:“你吵什么呀!”一低头,继续抄。
我发现场面陷入了僵局,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会更加糟糕。此刻唯有暂且冷处理才是上策,等课后再根据情况变化找海珊私下里细聊一下。于是,我没再说什么,顺势离开,朝其他组走去。
过了一会儿,我绕了一圈又回到她们这里。我很自然地同她们聊起了其他的事。这时,海珊把歌词放进了抽屉里,拿出了语文书。
我微笑着轻声说:“嘿,你起先被老师说了,反而不听从老师的建议,现在老师没要求你,你却自己做了恰当的决定……老师明白你的心思,老师像你这么大时也会这样。刚才是老师欠思考,你的做法提醒了老师要考虑到这些。”
她抬头快速看了看我,咧嘴笑了起来,两个酒窝盈盈动人。紧接着,她有些腼腆地应道:“哪有哦,老师……刚才我……我要看语文书了。”
其实,教育不应只是“直来直去”,而应重视表达的策略与执行的方式,让“忠言”也能“悦耳”。尤其在面对刚跨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时,哪怕师生关系不错,也要遵循上述之道,方能防患于未然,让师生双方皆能受益。
(杨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