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景观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切实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挑战作出新贡献。
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列为重点任务并作出明确部署。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和九大重点任务。《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长期目标,并围绕4大优先领域部署了27个优先行动。
持续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举措。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推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红树林面积增长至43.8万亩,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评估,组织开展生态系统资源调查、物种资源调查和各类资源普查。修订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更新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脊椎动物卷,首次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大督察监督、监管执法力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生物多样性相关违法犯罪行为。
开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局面。引领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2030年前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锚定方向。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有效提振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信心。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南南合作”,推动发布与法国、美国、巴西等国家的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协同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
通过不懈努力,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仍要清醒看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必须久久为功。从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布的一系列典型案例中我们看到,当前,一些地方因为经济活动对湿地森林、湖泊海洋等造成生态破坏的情况仍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埋下隐患。同时,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也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挑战。例如2024年第一季度,北京海关共截获禁止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933批次,其中涉及外来物种198种次。截至目前,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对本土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全球性挑战,中国将始终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把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优先考虑,全面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行动,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不断激发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性,奋发有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