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出现声音嘶哑、又咳又喘,除了近期比较流行的疱疹性咽峡炎外,还有些人感染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一种rna病毒,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物体表面传播,感染后多出现上呼吸道症状。
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是一种季节性、高度传染性的病原体,易感人群主要为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低下的成年人。此外,RSV对全球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造成重大健康威胁,6月龄以下婴儿是极易感染的高危人群,发病率与死亡率高。
中国疾控对我国2009—2019年底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监测发现,在5岁以下儿童病例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高达25.7%。
感染RSV后有什么症状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潜伏期通常为2—8天。早期感染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等上呼吸道症状。大多数患者症状会在1—2周内自行消失,少部分可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多见于低龄婴幼儿,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和喘息。极少部分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和喂养困难等,更严重者可发展为呼吸衰竭,可累及呼吸系统外脏器,甚至导致死亡。
合胞病毒对儿童尤为凶险 发热、咳嗽、鼻塞、喷嚏、流涕等多数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较轻,一般可以较快康复。但若发展为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对于小婴儿来说就格外“凶险”,可能会引发喘息、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导致住院甚至危及生命。
其中,合胞病毒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以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为主)住院的首要检出病原。合胞病毒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来说尤其危险,因为他们的肺部尚未发育成熟,气道像铅笔尖一样细嫩,肿胀、充血、细胞脱落等易阻塞气道。部分婴儿严重感染后还会出现反复喘息或哮喘,这是肺功能受损的表现。
尽管大多数合胞病毒感染的患儿能够完全康复,不留下后遗症,但婴儿期严重感染带来的影响却可能是长期的,可能影响孩子的肺部发育和长期活动能力。
专家曾在“童年旁观者”合胞病毒预防科普沙龙暨揭幕仪式上表示,合胞病毒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但如果一名3岁以下的儿童经历两次或两次以上合胞病毒感染,且发展为严重喘息,则会造成不可逆的肺损伤。
合胞病毒如何传播?哪些人该当心 呼吸道合胞病毒为肺炎病毒科,人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2—8天。临床表现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它的传染性还很强,通常可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接触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鼻咽黏膜或眼黏膜接触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传播;飞沫和气溶胶也可引起传播,如近距离接触患者咳嗽或打喷嚏等。
所有婴儿都可能面临严重合胞病毒感染的风险,预防合胞病毒绝不可心存侥幸。
如何预防合胞病毒感染 通过加强个人防护等措施也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包括:
在合胞病毒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外出时规范佩戴口罩,遵守呼吸卫生礼仪;在任何场所均应注意手卫生,勤洗手,接触公共物品后不用手触碰眼、口、鼻;在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就诊时,要做好儿童的个人防护,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使用合胞病毒预防单抗。7月3日上市的尼塞韦单抗适用于即将进入或出生在第一个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季的新生儿和婴儿预防合胞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国外真实世界应用数据显示,这款单抗可以将6个月以下婴儿感染合胞病毒的住院率减少82%。
(刘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