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期,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以下简称“陕商院”)必须找准发展的时代方位,抢抓机遇,迎接挑战,顺势而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陕商院发展的现状及机遇挑战
陕商院1997年由步长制药投资创办,2012年获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获批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单位。陕商院先后获评“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平安校园”“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等荣誉称号。
学校践行“三结合五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设有14个教学单位、33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形成以医(药)为主,多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与企业共建7个产业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获批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双百工程”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省级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学校现有在校生20000余人、教职工1000余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青年创新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近三年,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年均保持在85%左右,近12万名毕业生走向社会,为地方行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陕商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巨量高等教育需求带来更大发展空间;二是国家政策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诸多利好空间;三是普及化的推进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增长,坚实体量赢来更多外部支持;四是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使办学向更加特色化发展;五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改革、管理创新等提供了新的机遇;六是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当地民办高校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陕商院发展也面临着挑战与问题。一是陕商院正处在爬坡过坎,上水平,提质量的关键时期,在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上仍需未雨绸缪;二是师资队伍的短板仍然突出,师资结构、师资水平、人员稳定性等存在短板;三是应用型本科建设推进不到位,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脱轨,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足;四是办学特色显现不足,同质化明显;五是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生源竞争、市场人才需求、技术发展等面临着有效供给不足的挑战;六是教育国际化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冲击。
二、新时期陕商院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陕商院正经历着转型和升级,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在政策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不断探索创新。一要聚焦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二要升级办学条件,既要考虑“有没有”,更要考虑“好不好”,奠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三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注重内涵建设,建立学科专业之间相互支撑、协同办学机制,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的;四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营造宽松愉快的办学氛围;五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干部办学治校能力;六要坚持质量与特色并重,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打造特色专业和课程,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特色化教育服务,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七要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八要创新校园文化,发挥优良校园文化的感染和激励作用,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九要推进国际化发展,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增加学校的国际化氛围、提高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十要关注未来趋势,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多元化发展,加速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学和管理效率。
在新时期,陕商院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规划,找准自身发展路径。
一要紧跟政策导向,把握发展机遇。抓好未来十年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机遇期,密切关注国家及地方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结合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调整和优化学校的发展策略,分析发展的基本路径和空间、增长点,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要完善内部治理,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决策、民主监督、有效执行的内部治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四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共同开发课程等方式,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推动产教融合。
五要突出特色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要积极探索实现“三结合、五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方法、路径,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坚持改革创新,集中资源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品牌专业,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要注重产学研结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活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和咨询服务,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七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宽发展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管理经验,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八要构建完善的学生服务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服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九要积极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服务供给,加快数字时代的教育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