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科创融教,构建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平台
□ 王飞娟
  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出台数量不断增加、频率不断加快。政策内容由刚开始的宏观方向性建议不断具体到各类微观实施方案,并通过相关指标明确各个阶段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取得的成果。同时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特点,不断变革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内容,使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新的经济时代,不论国家、企业还是个人的生存环境都发生着急剧变革,模仿法则渐渐开始失去效用,不创新就意味着被快速同化,难逃被替代、被淘汰的命运,唯有创新能力才是决定人才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为响应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各大高校从2017年开始全面开设了创新创业类理论和实践课程,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实践创新”作为六大素养之一(中国核心素养框架内容: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全球范围内不同组织或经济体的核心素养框架中,都对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等素养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所倡导培养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及其价值观念,正是当今大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核心素养,是核心竞争力。“科创融教”正是落实这一理念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更多的是在理论教学上,而对应的创新创业训练课程较少,且教学形式单一。虽能从理论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大多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更多的是为获取创新创业学分。大部分高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仅局限于创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以创新创业精神和思维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基于创新创业的思想价值体系,而并未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不够全面。“科创融教”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课程体系改革不够深入,“科创融教”程度不够;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匹配度不够,“科创融教”项目匮乏;“教、学、做合一”平台不健全,“科创融教”项目难以落地;校内教师职业能力亟待提升,业师资源匮乏,真实“科创融教”项目难有效执行。
  立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结合学校企业办学这一独特优势,落实“三结合 五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针对“科创融教”教育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从课程体系、内容框架、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开展多层次、系统性的协同研究与实践,在广泛的实践中提升凝练、形成共识、指导推广,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一、优化教学体系顶层设计,构建专创融合“四阶递进”式的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以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建立“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科技创新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孵化”全过程实践教学“四阶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四年贯通,线上线下联动,课内课外覆盖。
  改变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内容,递进式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按照药学学科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地开设药学综合开放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学科综合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开设药学大综合实验;实现对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渐进式启迪。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在业师指导下,开展真实的项目,在真实的项目压力下开展教学,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切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教学内容项目化,构建“四层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体系。
  将教学内容项目化,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贯穿于教学内容的始终,构建以“四层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体系。在基础实验中,结合专业前沿内容创新实验过程;在专业综合实验中,开展设计性、创新性内容;在科技创新训练中,结合企业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来设置内容;在项目孵化训练中,直接以企业的具体项目进行孵化,孵化结果转化于企业生产实际。以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与企业孵化项目为雏形,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大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凝聚和锻炼团队,培养学生个性化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整合资源,校企共建共享,构建校企互通互补“四位一体”式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根据药学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分析,将药品质量控制和药品生产两大方向平台建设作为本次改革的重点。依托校内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科技创新共享平台,校外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和孵化的第三方检测平台,构建“基础实验中心——专业综合开放实验室——科技创新共享平台——校外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孵化企业(第三方检测平台)”立体式“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训练条件,培养学生基于创新的创业实践能力。
  其中基础实验中心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专业综合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科技创新共享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校外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孵化企业(第三方检测平台)培养学生的生产、检验等职业素养。
  四、建立校内外师资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组建校内外结合“一体两翼”的业师队伍。
  业师团队的建设主要是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校内师资为主体,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汇聚企业资源和校友资源,构建“校内骨干教师+企业高管和高级技术人员+创业成功校友”的实践教学指导团队,建立项目业师库,解决业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该改革成果受益学生5300余名,人才培养效果大幅提升;完成了30余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获批了1个国家级、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7门省级一流课程。成果在校内推广,使文化教育类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信息工程类专业纷纷效仿,构建独立研究机构,开展学科融合,协同发展。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