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双碳”目标背景下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刘勤燕 孙梅梅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管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以绿色引领新商科专业发展,探索双碳目标下新商科人才培养,为我国高校培养双碳人才提供参考。
   一、“双碳”目标下高校新商科专业双碳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绿色低碳人才,助力国家战略实施
  “双碳”目标需大量具备绿色低碳理念和专业知识的人才。高校新商科专业开展双碳教育可培养学生绿色低碳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企业和国家“双碳”战略至关重要。
  (二)推动商科专业转型升级,提升专业竞争力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传统商科专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新商科专业教育,可为传统商科专业注入新活力,打造专业特色和亮点,提升专业竞争力。
  (三)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双碳”目标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高校新商科专业开展双碳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责任感。
   二、管理学院新商科专业双碳教育的实践路径
  管理学院构建了“双碳”战略下“五位一体”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打造“低碳化”人才培养方案
  1.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结合
  学院各专业围绕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销售、人事等岗位设立,将专业与职业相连接形成相对集中的专业群,既满足了社会对商科人才的需求,又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融入数智化与绿色化理念
  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数智化、绿色化发展理念,打造“低碳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低碳化”课程体系
  1.普及低碳理念
  学院面向所有商科专业开设《低碳经济管理概论》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了解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现状和趋势,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形成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融合低碳课程
  学院在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合相关低碳课程,如“碳金融”“碳会计”“碳审计”“碳营销”“碳人力”等。这些课程将低碳经济理念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低碳经济对本专业的影响和要求,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3.提升实践能力
  学院还开展双碳模拟经营决策实训等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绿色低碳论文选题及撰写,带领学生参加陕西省碳达峰碳中和经营决策大赛等。这些课程和实践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低碳素养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实践能力。
  (三)建立“绿色化”实践体系
  1.适应职业变化
  “双碳”战略带来绿色产业职业变化,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等新职业涌现,为学生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就业选择。
  2.创新实践方式
  采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线上模拟与线下实操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更新校内实训软件,建立双碳模拟经营实验室。与企业合作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用友新道数智财务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数字化助力绿色化转型,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为学院师生发展、课程建设、科研课题等开拓更广阔空间。
  3.鼓励学生参与
  鼓励学生参与“双碳”相关科研项目、社会调查、创新创业项目等,以项目驱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培育“低碳型”师资队伍
  1.成立研讨小组
  学院于2023年成立低碳管理研讨小组,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升教师的双碳理念与技能。教师通过研讨小组活动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双碳教育水平。
  2.引进外部资源
  “引进来”方面,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低碳相关培训及讲座,为教师提供最新行业动态和专业知识。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题会议及研讨活动,拓宽视野和思路。
  3.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对绿色低碳发展前沿有清晰认识,并将绿色低碳相关理念、案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升教师和学生碳素养,实现思政与专业课有机融合。教师围绕绿色化低碳化开展相关教学与科研,获批多项课题,团队成员被聘为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双碳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1.丰富评价内容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方面,除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外,学生可在支付宝“蚂蚁森林”小程序中积累绿色能量用于虚拟森林种树,以此激励低碳出行,并根据能量分值换取平时考核分。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双创项目等,通过竞赛置换学分。
  2.创新评价方式
  在评价方式上,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绿色低碳实践行为。
  管理学院以绿色引领新商科专业发展,通过全面打造“低碳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低碳化”课程体系、建立“绿色化”实践体系、培育“低碳型”师资队伍以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实践路径,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双碳教育之路。在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双碳教育改革,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