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大赛即创新创业大赛,最早产生于美国。国内最早的双创大赛可以追溯到1988年。一般而言,高创业能力者通常比低创业能力者更具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拥有更丰富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更善于把创造性想法转化为商业行动,并且在就业市场中能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和薪酬。那么,高创业能力者是否会选择参与双创大赛呢?下面将基于信号理论从风险投资市场和就业市场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我国双创大赛现状
当前双创大赛已成为提升我国创新创业水平的战略举措,其作为一个平台能够帮助优质项目顺利与资本对接,提高双创项目产业化的效率。总体来看,双创大赛作为推动我国创新创业发展水平的“政策工具”,发展中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赛种类多,牵头部门层次高,2015年后赛事大幅增多。二是双创大赛参与范围和覆盖面广,形成体系化。三是双创大赛覆盖创新创业不同阶段,面向不同人群。各赛事设置了多种赛道和组别,覆盖创新创业全过程。双创大赛作为一个平台,帮助这些项目顺利与资本对接,提高了双创项目产业化的效率。大赛后获奖项目公司化运营,并继续获得融资,产业界和投资界深度参与并提供支持。
二、双创大赛研究状况
双创大赛大多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或高等院校等机构组织,目的是吸引社会公众或特定的目标群体,发挥其专业优势解决现实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内对于双创大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侧重于双创大赛对高校教育模式的影响。现有文献中,往往把创业教育和双创大赛相结合,将双创大赛作为完善创业教育乃至传统教育模式的工具措施,或者试图建立以创业计划竞赛为基础的创业教育体系。骆方金和宁昭棠在《中美高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中对中美高校创业竞赛进行了比较,发现中国高校毕业生直接创业比例低于美国。除此之外,还有文献分析了双创大赛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在双创大赛的人才选拔机制方面,曾婧婧和龚启慧在《双创大赛人才选拔标准研究:创新还是创业?》对中国双创大赛的人才选拔标准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创业竞赛是“以创新带动创业,还是以创业驱动创新”的问题。对于人才选拔,产权理论是从创业资本承诺和风险承担视角解释了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的筛选机制。创业企业家在引入外部资本时,必须向创业企业投入必要的资本,成为创业企业的所有者之一,承担创业企业经营的剩余风险,创业资本构成创业者对外部资本的承诺,这样就能把真正具有创业才能的个体选择出来。
三、基于信号理论的就业市场信号显示分析
假设有高创业能力者和低创业能力者,高创业能力者对企业的贡献为低创业能力者对企业的贡献的两倍。企业在招聘时可以借助参与创业大赛的经历和奖励来识别求职者的工作能力。不同创业能力求职者参加创业大赛的投入方面用“竞赛成本”表示。
企业招聘时以是否参加过创业竞赛以及所取得的成绩作为能力高低的信号。通过均衡分析可知,该信号显示模型存在唯一的均衡点:低创业能力者选择不参与创业竞赛,高创业能力者选择参与创业大赛并努力获取好的成绩。从全社会来看,创业大赛的信号显示作用在就业市场上能够使用人单位高效地筛选出具有更强工作能力的应聘者。
信号显示模型也可以从获取相同收益时二者在竞赛成本上的差异角度加以分析。分析可知,当二者投入的竞赛成本相同时,高创业能力者的未来薪酬要高于低创业能力者,或者当二者的未来薪酬相同时,低创业能力者较高创业能力者支付的成本要更多。所以高创业能力者具有更高的信号显示率,有更强的参加创业大赛的动力。
四、基于信号理论的风险投资市场的行为分析
假设给定创业项目,需在风险资本市场融入一定数量创业投资,创业项目参加双创大赛,获奖概率为P,若获奖将给创业项目带来溢价并提升创业团队在资本市场议价能力,若项目未获奖则继续融资,但项目估值和创业团队持股比例均会下降。分析可知,高质量创业项目价值在资本市场的溢价率要远远高于低质量创业项目,而参与成本则远低于低质量创业项目。因此,高质量创业项目的均衡概率小于低质量创业项目,而参与双创大赛获奖的预期概率远高于低质量创业项目。由此可以得出,高质量创业项目均衡概率低,而预期获奖概率高,相对于低质量创业项目,参与双创大赛的动机更强,且高质量项目团队通常具备更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更容易选择参与双创大赛。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双创大赛能够筛选潜在创业者。高创业能力者具有更强的参与双创大赛的动机和行为,且在风险投资市场其实际获奖概率较高,这将激励高质量项目团队的参赛行为。在就业市场,高创业能力者参赛并获奖能够使其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和薪酬。
实验证明,创业意愿强的个体通常具有更强的参赛意愿,并且会表现出更多的实际参赛行为。创业教育会影响个体参与双创大赛的意愿,但是并没有显著地影响个体参赛行为,而且现有的创业教育课程并没有显著提升创业意愿与参赛行为、创业意愿与创业心理之间的联系。
根据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几点启示。第一,双创大赛能够筛选潜在创业者。因此对于双创大赛获胜项目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双创大赛筛选出的优质创新创业项目真正产业化,带动全社会创新水平提升与就业增长,帮助创新创业文化的普及和推广。第二,现有创业教育体系在完善双创大赛筛选机制、促进创新创业发展方面仍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应进一步深化创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注重其短期效应,更应注重其长期效应,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其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其次,各高校应将优势学科与双创教育相结合,不断强化自身创业教育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