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相较于其他季节,冬季似乎特别容易让人留恋温暖的被窝。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冬日里如此难以清醒?
昼夜变化 随着冬季的到来,白天变得短暂,夜晚变得漫长。我们的生物钟习惯于根据光线的明暗变化来调整作息,但在冬季,这种变化会让生物钟“混乱”,褪黑素的分泌会随着夜晚的延长而增加。
饮食习惯 冬季恰逢诸多节日和假期。节日期间,熬夜庆祝、聚会聊天成了常态,人们的作息时间往往会被打乱。同时,寒冷的天气让人更偏爱火锅、热汤和面食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胰腺则需要分泌大量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使得大脑的能量供应变得不稳定,忽上忽下,让人容易感到疲倦。
室内空气质量 在冬季为了保持温暖,通常会关闭门窗,减少通风,这会导致室内空气流通不畅。经过一夜的呼吸和新陈代谢,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会逐渐增加,可能出现轻微的缺氧,让人感到疲倦,难以清醒。
情绪影响 冬季阳光稀少,光线昏暗,这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特别是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在情绪调节和精力维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水平的下降容易导致抑郁和焦虑情绪,这些情绪往往伴随着懒散和嗜睡的症状。此外,冬天的户外环境显得冷清,人们减少了社交活动。室内的安静和温暖让人的心情也随之平静,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精神,变得懒洋洋。
(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