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祎豪)12月26日,西安地铁8号(环)线(以下简称“8号(环)线”)开通运营。开通运营初期,线路最小发车间隔为4分18秒,单程运行时间约90分钟,沿用西安地铁线网统一“里程计价制”,全程票价为6元,线网最高票价为13元。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的能级效应进一步释放,市民出行将更加便利。
提质增效、迈入线网“环线换乘”时代
西安市作为全国第14个批复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和西北地区第1个开
通地铁的城市。自2006年以来先后获批了三轮五次建设规划,批复12条线422公里,获批里程居全国第11位。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0条,运营里程达到353公里,线网日均客流357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达到492万人次,线网出行强度、客运强度、客流密度排名行业前列,轨道交通在全市的客运分担率超过65%。
针对环线线路长、车站多等特点,8号(环)线首班车采用多站同时发车的举措,内环首班车发车车站为北辰东路、韩森寨、植物园、曲江池西、安化门、科技二路、开远门7座车站;外环首班车发车车站为井上村、市图书馆、光化门、金光门、省体育馆、东等驾坡、万寿路7座车站,上述各车站均于每日6:10同时发车投入运营。内环方向的末班车23:00从东等驾坡站出发,绕行一圈后00:29回到东等驾坡站进行清客;外环方向的末班车23:00从北辰东路站出发,绕行一圈后00:29回到北辰东路站进行清客,线路全天服务时长约为18小时20分钟。
西安市轨道集团副总经理康佐说:“8号(环)列车首次采用A2型地铁车辆,编组方式为4动2拖6辆编组,设计运行时速80公里,列车全长140米、宽3米,相比于已开通线路的B型车,新车更长、更宽敞,载客能力增加了31%,每列车比B型车可以多载400人。”
创新引领、赋能环线运维“智”造升级
西安市轨道集团坚持创新驱动、数智赋能、节能降碳的发展理念,将智慧车站、低碳技术广泛运用于8号(环)线的运维场景,不断提升地铁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8号(环)线采用国际最高自动化等级GoA4级的无人驾驶系统,首次将全自动运行、云平台、智能运维、智慧车站、宽带集群等先进技术综合运用于地铁环线。车辆不仅实现自动“唤醒”、自动“休眠”、自动发车停车,还能实现自动洗车和车辆维修,确保了乘客行程安全、快捷。
列车除新增便民化手机无线充电区域外,还加装全天候“烟感检测探头”、超视距“主动障碍物探测装置”,不断将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市民出行的方方面面。新线车辆采用多种降噪装置,增强了列车在运行时的隔音效果。客室车门上方安装了超大尺寸电子式动态显示线路图,司机值乘区域配置及座椅上方分别配置了LCD显示屏、数码刷屏机,乘客到站信息显示更加全面智能。新车客室内能根据环境变化实现照明亮度和广播音量的自动调节,给乘客带来舒适灯光音响体验。特别根据人体工程学布置车厢扶手、座椅,比如门区中部,精心设计的双立柱扶手,更能提升抓握感,以及乘客乘车的舒适性。整车搭载的自动变频冷暖空调(以往车辆是电加热座椅),在减少能量消耗的同时,满足了乘客对舒适温度的要求。
服务民生、“一站一策”提升出行品质
西安市轨道集团秉承“建地铁就是建城市”的理念,在雁鸣湖车辆段、永城路停车场采用上盖开发模式,结合城市更新,积极构建上盖生态圈。同时按照西安市委、市政府要求,在推进8号(环)线项目建设的同时,编制了国内首部《城市轨道与城市融合设计导则》,在车站周边打造城市“微中心”,针对线路各车站周边区域实施了一站一策“微改造”,将便捷出行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在西安市住建、资规、城管、交通局、交警和沿线辖区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8号(环)线站点“微改造”系统治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改造项目涵盖四个方面:优化改造车行道和慢行体系,补充完善智慧交通设施设备,疏通十字路口拥堵节点;在部分车站出入口周边增设风雨连廊和人员集合点,实现地铁出入口与公交站点的无缝衔接;在部分车站周边新建“P+R”停车场,提升机动车地铁换乘效率,缓解城区停车难问题;在各站出入口周边规划非机动车停放区,并因地制宜设置充电设施,方便群众日常出行。
据悉,西安市轨道集团将在8号(环)线开通后的三个月内,持续开展“公众参与 开门问策”活动,广大市民乘客可通过“西安地铁”官方新媒体平台,及时反馈关于环线设备设施、运营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