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3月起,陕西在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三项改革”试点,这些改革措施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路径。
安康学院结合学校实际,根据省科技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陕科发〔2022〕7号)和省教育厅推进落实秦创原工作的各项要求,依托“三项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步伐,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强化组织机构领导,筑牢保障根基。2021年,成立了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工作专班,工作专班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学校各行政部门及各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深度融入秦创原建设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学校创新驱动发展各项工作,研究和解决了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加速了成果转化。2022年,安康学院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2023年,安康学院技术转移中心被省科技厅认定为陕西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组织开展科研成果路演、校地校企对接、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技术转移中心的专业化服务能力,有力促进了安康学院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遴选汇集优秀青年科研人员设立“科创驿站”,把安康重点产业重大需求作为科研创新的主攻方向。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加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激发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强化制度机制建设,激发教师积极性。制定秦创原建设工作相关方案和《安康学院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安康学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为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制定职称评审、科研成果认定及奖励方法,建立完善以质量、贡献、绩效、成果转化等为导向的科研人员评价体系,激励作用明显。2024年,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发布《安康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使用与管理办法》《安康学院科研平台管理办法(修订)》《安康学院科研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安康学院科研奖励绩效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保障。
强化成果自主转化,拓宽转化通道。鼓励教师注册企业,实现成果自主转化。根据“三项改革”政策,鼓励教师创办科技型企业5个,其中陈安利博士注册的“安康怀璟志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自主注资+引进社会投资的形式,实现了“无残留速溶丝胶蛋白粉制备技术”应用投产。
组织开展成果路演,拓宽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通道。组织开展全省高校院所“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中路演(安康学院专场)、安康市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活动等30余场,发布不同领域科研成果项目50余项,为优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拓宽对接通道,为技术交易搭建产学研“双向奔赴”的桥梁,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目前已将309项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科技成果实现了单列管理。实施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后,先后有新型材料、医疗康养、生态农业等领域21项科技成果实现转化,总计转化金额241.8万元。
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孵化有转化潜力成果。充分发挥安康学院省级大学科技园资源,引导持有转化潜力成果的教师入驻,现有在孵企业及科创团队30家、服务机构2家,主要涉及富硒食品、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等与地方产业紧密对接的技术领域。大学科技园成为秦创原创业孵化的重要基地之一。2023年,学校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24年,获全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4项、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2项。
强化科研经费投入,促进课题突破。2022年,学校争取政府采购经费和贴息贷款项目经费2300余万元,建成了“安康学院科技创新实验中心”。陈安利科研团队“无残留速溶丝胶蛋白粉制备技术”已经投产;袁光辉博士团队在储能及新型材料等领域已经拥有十余项国家专利;秦巴中药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取得的巫山淫羊藿、杜仲、绞股蓝等中药药效物质分级循序提取分离纯化关键技术集成体系等成果在地方企业推广应用;魔芋科技团队以魔芋病害综合防控和大田立体种植为主的健身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推动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智慧农业团队承担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已在汉滨区正式运行;3个科研团队成功揭榜2024年安康市“揭榜挂帅”重点科技项目;省市共建茶叶重点实验室基于陕西茶业现代产业园区发展的实际,研究以陕茶一号等为主导、龙井43号、中茶108等为补充的茶品种搭配结构,在陕南山地茶园建园模式、茶园土壤肥力提升技术、富硒茶标准化生产技术、高值化加工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李景林 记者 曹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