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有“春捂”的说法,意思是春天要多穿一点,可是该如何“春捂”?
早春时节,棉衣不可过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一件件地增减,这是比较科学的“春捂”方式。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虽然超过10℃,但气温不太稳定,应该再“捂一捂”。春天早晚温差大,一定要多穿一些,中午气温比较高时,可以适当减衣。可以在外套里面加一件易脱的夹衣(如皮夹克、夹衫等),既保暖,穿脱又方便。
此外,“春捂”应注意“下厚上薄”或着重“捂”下肢。即在减少衣物的过程中,先减上身衣物,再减下身衣物,因为中医认为,寒自下而生。现代医学也证实,人体下身血液循环较上身差,很容易受寒冷侵袭,所以足部和腿部一定要注意保暖。
在着重“捂”下肢的同时,可以加强下肢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干洗脚”能起到“捂”下肢的效果,具体步骤是:双手紧抱一侧大腿根,稍用力从大腿根部向下按摩直到足踝,再从足踝往回按摩至大腿根部。用同样方法再按摩另一条腿,重复10—15遍。还可采用甩腿、揉腿肚、扭膝、搓脚、暖足以及中药泡脚等方法来达到“捂”下肢的目的。如果万一不慎受了风邪,可用拇指搓揉或四指并拢提拿内外膝眼穴(在膝盖骨下内、外两侧),或用艾条灸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用手掌搓搓足底的涌泉穴(在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都是祛风驱寒的有效方法。
另外,中老年人在“春捂”时还要特别重视对头、脚、颈、手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过早地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子及手套,否则很容易受寒,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当然,“春捂”也要根据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如果感觉“捂”到身体会出很多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汗后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感冒。
需要提醒的是,“春捂”只是一种被动防御,要想防病健身,必须坚持参加户外体育活动,讲究科学饮食和起居有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达到增强机体适应力和抗病力的目的。
(据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