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中老年人“黑眼珠”上长着一块红色的膜样物,老百姓称之为“鱼肉”,医学上则称之为翼状胬(nǔ)肉。翼状胬肉是一种发生在眼球表面的赘生物。常常会导致患者出现眼部异物感、干涩、流泪等。当翼状胬肉逐渐增大时,会遮挡部分视线,导致患者视力下降。
什么是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因形似昆虫翅膀而得名。它通常从内眼角(鼻侧)的结膜开始生长,逐渐向角膜(黑眼珠)蔓延,形成三角形的纤维血管组织。静止期:胬肉较薄、生长缓慢,无明显症状。
进展期:充血明显,快速向角膜中央生长,可能伴随眼红、异物感、干涩、视力模糊等症状。
那种人更容易“中招”?
环境刺激: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如户外工作者)、风沙、油烟等环境是主要诱因。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胬肉病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慢性炎症:反复结膜炎症或揉眼等刺激可能加速胬肉生长。
高发人群:农民、渔民、建筑工人等户外劳动者,以及中老年人群。
如何治疗?
观察与药物控制
静止期:若胬肉未影响视力且无不适,仅需定期复查,同时注意避免紫外线、减少揉眼。
活动期:若出现充血、异物感,可遵医嘱使用抗炎滴眼液(如激素类、非甾体类)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
单纯切除术:适用于较小的胬肉,但复发率较高。
自体结膜移植术:取患者自身健康结膜覆盖创面,降低复发风险。
羊膜移植术:利用羊膜的生物活性促进愈合,减少瘢痕形成,适合复杂病例。
手术关键点:术后需严格防护紫外线,避免复发。
术后护理与预防
防护措施:术后佩戴防紫外线墨镜,避免风沙、油烟等刺激。
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少熬夜;饮食多补充维生素A、C。
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需复查,监测恢复情况。
(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