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海琴)5月7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矿玲介绍了当前陕西在农业抗旱方面采取的措施。
孙矿玲介绍,今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把“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放在开篇第一章浓墨重彩地进行安排部署,就是要突出抓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努力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安全系数。
为进一步夯实粮食丰收基础,《实施意见》从耕地保护、科技支撑、单产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全方位提高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我省聚焦‘藏粮于地’,保数量、提质量,要抓好耕地保护,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藏粮于技’,强攻关、抓推广,要强化科技攻关,抓好农技推广;聚焦‘丰产丰收’,提单产、优服务,深入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孙矿玲提及,我省要全面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逐级分解下达4327.6万亩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格“占补平衡”管理,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严守耕地红线;要按照中央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要求,把牢提升粮食产能这个根本导向,抓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粮食主产县、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整区域示范、整县制推进;要加快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快数据融合和综合利用,全面提高耕地监管水平,推进耕地质量提升;要充分发挥秦创原平台、杨凌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引领作用,扎实开展11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强化分区域、分作物、分环节的精准农技指导,充分释放增产增效潜力;要持续深化“五良”协同(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今年再推广小麦宽幅沟播等高产高效集成模式2000万亩以上,分层打造一批高产示范田,在持续打造26个国家级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基础上,再建6个“吨粮镇”、15个“吨粮村”,带动全省粮食平均单产突破300公斤;扎实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行动,在全省分级建设100个集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业、仓储物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加强服务主体能力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提升规范化服务水平,更好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今年3月中旬以来,我省降雨量持续偏少,气温偏高、大风偏多,多地出现旱情,尤其是渭北旱腰带旱情最重,600多万亩旱地小麦不同程度受旱。”孙矿玲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旱情,多次研究抗旱保粮工作,启动抗旱应急三级响应,中央和省级财政下拨抗旱救灾资金8000多万元,动员各地调动各种水源,组织群众“能灌尽灌”“应灌尽灌”,尽力减少旱情损失,同时紧密关注近期降雨情况,组织群众趁墒播种,开展“以秋补夏”,尽量减少旱情损失,努力提高粮食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