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方向。劳动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秉持综合育人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并逐步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因此,深入剖析当前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对于端正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往往更关注学生在文化课上的学习成果,劳动课则处于边缘化地位。学校缺乏多样化和实践性的劳动内容设计,也缺乏相应的劳动教育设施和场地。这导致许多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劳动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较为薄弱,难以理解“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进而影响了学生正确劳动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学生劳动意识淡薄
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以及劳动与成功、成长之间的关系缺乏清晰认知,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劳动是毫无意义的体力劳作。此外,学校未能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转变学生的这种错误认知。因此,在参与卫生打扫、植树劳动、家庭劳动等活动时,学生常常表现出消极态度,劳动成果并不理想。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和劳动自豪感的形成。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巧设实践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技能和优良品德,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布置具体且恰当的劳动实践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当学生在劳动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引导他们向小组成员求助,或通过分工合作完成集体劳动任务。
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进行点评,采用激励式评价认可学生的付出,培养他们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内容应多元化,涵盖自理能力、生活技能、种植实践和社区服务等多个方面,以全方位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例如,从整理床铺、缝制小挂饰等简单任务入手,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教学生学会使用厨具,完成简单的饭菜制作,提升生活能力;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植物种植和绿化带维护,记录植物的生长周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观察力;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清洁、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二)开展分组合作,发挥个体优势
分组合作是小学劳动实践活动中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通过与他人合作,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沟通过程中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合作能力,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
在分组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自行划分小组,根据劳动实践任务选择组员,从而更好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协作能力;二是由教师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搭配在一起,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现小组间的相互配合与共同进步。
例如,在开展以“绿色校园,从我开始”为主题的种植活动时,教师应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如搬运、铲土、浇水、记录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个体优势,并在合作中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又如,在开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宣传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分组合作中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劳动实践,如制作黑板报、设计学校宣传栏、撰写环境保护演讲稿、绘制校园海报等,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点评,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劳动创造的价值。
(三)开展社会服务,提升劳动素养
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格和社会责任,将校内劳动延伸至社会义务劳动之中,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行。社会性实践劳动形式多样,往往需要在团队合作中完成,这再次凸显了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应明确提出劳动实践的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他们思考并探索。例如,以“我的家乡我打扫”为主题,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垃圾清理和街道整洁活动。在活动中,邀请环卫工人现场讲解,指导学生合理分工,确保劳动高效有序进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用自己的双手维护社区和社会的整洁美观。劳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劳动体验和感受,从表面的体力劳动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接班人使命和责任意识的理解,从而彰显实践劳动的教育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劳动视频上传至短视频平台和教育平台,让更多人见证当代青少年的美好品质和劳动风采。
其次,学校可与周边的林业局、街道办事处等机构积极协商,规划出专门的区域,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学生亲手种植树苗,不仅能亲眼见证树苗从稚嫩到茁壮、枝繁叶茂的全过程,更为社会增添了一抹盎然的绿色。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劳动的成果和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明白劳动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劳动,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成就感,更能深刻领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深刻内涵。教师应当认真反思传统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的不足,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展现学生在劳动中的技能和品质,让劳动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