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探寻地球环境的科学使者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

2002年安芷生在环境钻探论证会上发言


  1941年,安芷生出生于湖南芷江。他自小学习刻苦,成绩优异。1958年,17岁的安芷生考入南京地质学院(后并入南京大学)。研究生期间,安芷生在刘东生院士身边第一次接触到了陕北黄土标本。导师递来的不仅是岩芯,更是改写中国地学空白的使命。
  1985年3月,在刘东生、施雅风、李振声等人的提议下,中国科学院组建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后升格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渴望到黄土地上干一番事业,毅然来到西安,在黄土地上开始了奋斗。
  扎根西部,心系全国。安芷生率领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我国北方重霾形成机制的重要综述文章,从排放源、重霾形成、发展和消散过程中的化学物理机制以及与气象和气候的相互作用角度,指出人为排放与大气过程之间的相互协同效应是重霾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初步理清了我国北方重霾成因研究思路和今后的研究重点。在安芷生的关注和影响下,地球环境研究所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咨询报告,提出城市空气污染控制应调整能源结构、控制排放、加强天气气候研究、为预警和环境健康服务等建议,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气候变化对策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1年,安芷生创新性提出“东亚环境变化的季风控制学说”,揭示了中国黄土沉积多旋回的气候意义。这项研究被国际科学联合会全球变化委员会确定为东亚地区进行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极大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第四纪环境变迁研究的发展。同年,安芷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安芷生牵头启动“中国大陆环境科学钻探计划”。经过两个月、每天24小时连续不间断地作业,团队在鹤庆盆地成功获取737米连续沉积序列。结合后续交叉研究,提出了“冰期—间冰期印度夏季风动力学”新理论,安芷生“十年磨一剑”,2011年,相关研究成果最终在Science上发表。2024年,安芷生联合中外科学家再次在Science上发表《南极冰盖生长触发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一文,对长期争论的有关这一气候转型的多种假说提出新见解,为中国科学家在解决全球前沿科学问题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了范例。
  安芷生始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在他看来,获得各种奖项最大的意义,是能够创造更好的条件,潜下心来发起更深层次的研究。多年来,他几乎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地球环境所的发展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科学事业是接力事业,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拾级而上、登高望远。安芷生在成长历程中得到了老师刘东生莫大的帮助,正因如此,他深知人才传承的重要性,在从事地学研究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培养优秀年轻学子。
  为了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安芷生贡献了他毕生的精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今,已经年过八旬的安芷生仍在黄土高原上奔走,带领团队在渭河盆地启动万米钻探,目标是获取新生代(6500万年)以来连续气候环境演变记录。“如履薄冰 奋发图强”不仅是他的座右铭,同样是对后来者的教诲。
  现在,新一代“黄土人”也在继承和弘扬“如履薄冰 奋发图强”的黄土精神,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继续崇尚科学、探索未知,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何丽文)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