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当下,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与技能的重任,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将德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学与德育的相通之处
(一)严谨求真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追求精确的科学。每一个定理、公式的推导与证明,都需要严谨的思维和精确的表达。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严格按照判定条件进行推理,稍有偏差就会导致结论错误。这种对严谨性的要求,与德育中倡导的诚实守信、一丝不苟的品质高度契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的严谨态度,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
(二)坚韧精神
数学难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历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例如,在求解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时,学生可能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不断调整思路,才能找到正确的解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种精神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迎接各种挑战。
(三)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辉煌,如《九章算术》中的方程思想、刘徽的割圆术、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这些古代数学成就宣讲,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实践案例
(一)有理数到无理数数学的德育渗透
在从有理数过渡到无理数的教学中,数的分类是难点。笔者制作微课“至暗时刻,数字引发的惨案”,讲述无理数发现背后的故事。希帕索斯是毕达哥拉斯的学生,他在研究勾股定理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度都为1,那么斜边的长度应为根号2,但根号2是一个无理数,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这一发现直接挑战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核心信念——“万物皆数”。希帕索斯的发现不仅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宇宙观,还威胁到了他们的权威。毕达哥拉斯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最终决定将希帕索斯淹死,成为了数学史上的一段悲剧。然而,正是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推动了数学的发展。短短两三分钟的微课,不仅成功吸引了学生兴趣,更将科学精神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轻松掌握无理数特点,对实数分类不再感到困难。
(二)勾股定理教学的德育激发
在学习勾股定理之前,三分钟的课前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笔者介绍勾股定理在古今中外建筑、间接测量等方面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魅力。学生主动探究、认真思考,教学效果显著。通过这些故事,数学的求真、求实品质自然根植在学生心中。
(三)轴对称图形教学的文化传承
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元素,如故宫布局、四合院结构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其他教学内容的德育融合
在数据统计教学中,通过分析居民用电量开展节能环保教育;对比老式列车与动车速度的应用题,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巨变,珍惜当下。
四、实施德育渗透的路径
(一)教材渗透法
教材中涉及大量古今数学家和数学故事。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三国时期刘徽提出“割圆术”求圆周率的方法(与圆的相关知识结合);南北朝祖冲之首次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虽然《缀术》已失传);北宋贾宪与南宋杨辉共同发现的杨辉三角(二项式系数);南宋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提出的“大衍求一术”(一次同余方程);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发现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和无理数;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建立的公理化体系(涉及平行线等几何知识);法国笛卡尔创立的直角坐标系(函数与图像章节);德国高斯少年时期快速求和的故事(等差数列应用);《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际应用);古希腊丢番图的墓志铭(一元一次方程的生活化问题);黄金分割在古希腊帕特农神庙中的比例应用……这些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还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历史发展脉络,既强调了中外数学知识的统一性,又展现了其多样性。
(二)情境创设法
初中数学课堂的情境导入方式多样,这些情境创设同样可以与德育内容有机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抛物线与方程(组)的解时,可以创设一个德育小故事:学生在教室打篮球,会不会打碎日光灯?引导学生思考安全与行为规范,在数学学习中渗透德育;在讲解中心对称图形时,组织开展“传统剪纸设计大赛”,让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感受对称美;在学习勾股定理前,举办勾股定理手抄报比赛,让学习在收集资料、设计排版过程中深入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与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将育人道理融入一个个具体情境中,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立体生动。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传授数学知识,还能成为价值观教育的隐形阵地,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评价创新法
现代教育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流于表面,需要建立多维度、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还应当注重为学生提供情绪价值。在作业或试卷批注中加入个性化语言,就是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可以在批注中写上“你的坚持让解题更完美”这样的鼓励;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他们想到的一题多解的创新解法;当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时,给予适当的小奖励,如表扬信、小奖品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勇于思考。
五、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数学与德育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将德育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又具有高尚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