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品德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本文从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面临的挑战与优化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新课标导向下初中体育跨学科与情境教学的德育渗透路径。
关键词:德育;初中体育;渗透路径
一、引言
新课标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强调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实现“育体”与“育德”的深度融合。体育教学不仅是身体素质的培养,更是文化传承、科学认知和人文精神的综合塑造。如何在体育课堂中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实现德育目标,成为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探索方向。
二、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一)新课标的核心要求
新课标将“体育品德”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强调通过运动技能学习、健康行为养成和品德塑造的三维目标,实现“以体育人”。其创新点在于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结合真实情境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例如,体育与历史、科学、艺术等学科的融合,可让学生在运动中理解文化传承、科学原理与人文精神。
(二)跨学科学习的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跨学科学习能通过情境化知识整合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例如,体育教学中融入数学几何知识分析足球战术,或结合物理学原理优化攀岩动作设计,均体现了学科融合的实践价值。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
(一)跨学科主题设计:文化浸润与科学融合
1.案例一:二十四节气体育剧的文化传承实践
江苏省苏州市江陵实验小学开发的《文化交融·四季律动》体育剧,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融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花棍舞、竹竿舞、五禽戏等)与舞蹈、音乐、历史等学科知识。
“春之觉醒”篇章:学生通过瑶族花棍舞学习非遗文化,结合语文课撰写花棍舞历史论文,美术课设计民族服饰,信息技术课录制教学视频。
“夏之热烈”篇章:苗族竹竿舞教学中,数学教师设计“数列与节奏”课程,心理教师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培养抗压能力。
“秋之收获”篇章:佛山醒狮与江西舞龙结合力学平衡原理和历史军阵文化,通过VR技术实现跨地域文化体验。
教学成效:该校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升85%,民族文化归属感显著增强。
2.案例二:体育与科学的显性结合
足球与几何:分析传球角度与球场空间布局,帮助学生理解战术设计的科学性。
攀岩与物理:通过“重心平衡”原理优化动作,提升运动安全性与效率。
(二)情境化教学:从技能训练到价值引导
1.挫折教育与抗压能力培养。在长跑教学中,教师通过分层任务(如设置不同距离目标)引导学生体验“坚持与突破”,并结合生物学知识讲解运动恢复原理。例如,通过“极点”现象的科学解释,鼓励学生以毅力克服生理极限。
2.规则意识与公平竞争。体操教学中严格规范动作标准,篮球比赛强调裁判判罚的公正性,通过实例讨论“个人得分”与“团队胜利”的关系,强化公平竞争与社会责任感。
(三)学科整合策略与评价改革
1.体育与德育的显性结合
团队合作:通过接力赛、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信任感与责任感。例如,“捕鱼”游戏中,学生需遵守“渔网不破”规则,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文明礼仪:武术课中强调“习武以德为先”,引导学生尊师重道、讲礼守信。
2.评价体系创新
采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模式,记录学生运动日志、团队项目展示等。例如,苏州某校通过学生自评与互评,结合教师观察,多维度记录德育成效。
四、挑战与优化建议
(一)面临的主要挑战
1.学科整合的复杂性。体育教师通常缺乏其他学科的系统知识,难以在教学中自然融合德育元素。例如,若将“传统武术”与文化传承结合,需涉及历史背景、哲学思想等,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挑战。
2.课程设计的系统性缺失。学科教学需要多学科协作,但学校往往缺乏跨学科教研机制,导致课程碎片化。例如,体育与语文合作设计“运动精神与文学表达”主题时,可能因沟通不足而流于表面。
3.真实性与教育性的平衡。情境创设需贴近学生生活且承载德育目标,但易陷入“形式化”。例如,模拟奥运会时,若仅强调规则而忽略公平竞争、尊重对手的深层意义,德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4.社会与家长认知偏差。部分家长认为体育课应以体能训练为主,对“德育渗透”的价值认同度低,可能质疑教学形式的“实用性”。(二)优化建议
1.教师能力提升。需加强跨学科教学设计培训,如利用“智慧体育”平台开展数字化教研,引入VR/AR技术模拟文化场景。
2.课程资源开发。建议结合地方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如江南水乡学校可设计以运河为主题的龙舟赛,融入地理与历史知识。
3.家校社协同机制。联动社区开展“非遗体育工作坊”,邀请家长参与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增强非遗文化传承的实践性。
4.政策导向强化。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为体育德育渗透提供了课时保障。
五、结语
跨学科与情境化教学为初中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渗透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文化浸润、科学融合与真实情境创设,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VR等技术在德育情境中的应用,实现“体德共生”的教育愿景。
参考文献:
[1]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的优势与方法初探[J].任建田.吉林教育,2021(Z1).
[2] 论德育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现状与对策[J].王立军.吉林教育,2024(28).
[3]《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结构与特色[J].汪晓赞.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2(03).
本文系广东省肇庆市基础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项目2023年度立项课题“新课标引领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析研究”(课题编号:2023ZQJKY09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