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诗乐共生”:鸣鸠琴与古诗词教学融合的创新实践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大宁小学 陈盈
   摘要:在小学音乐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需树立“诗乐共生”的教学意识。本文以鸣鸠琴与古诗词的融合教学为例,深入剖析跨学科融合的策略与方法,探讨“诗乐共生”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鸣鸠琴;古诗词;创新教学
   一、引言
  在传统诗词与音乐艺术深度融合的教育探索中,创新性民族乐器鸣鸠琴成为重要载体,由此构建起“以诗入乐、以乐传情”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突破了传统古诗词教学单一文本解读的局限,通过“听—诵—创—演”四步教学法,让学生在诗词营造的意境中感受鸣鸠琴的音色魅力,真正达成“诗乐共生”。
   二、重构诗教传统,激活文化基因
  (一)回归“诗乐一体”的本源
  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本就紧密相连,《诗经》《楚辞》均可入乐而歌,唐宋诗词也与曲调相辅相成。鸣鸠琴的五声音阶体系与古诗平仄规律相互契合,学生在弹诵诗韵中能领悟汉语的声韵之美。通过复原诗词的“吟诵调”或创作新韵,可重现诗词的声韵节奏,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平仄、押韵、意象以及情感流动,让文字回归“可歌可咏”的立体表达状态。
  (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
  将文学、音乐、历史、美学等学科进行交叉渗透,构建“诗乐共生”课堂。具体如下:
  1.文学赏析:借助鸣鸠琴演奏,让学生感知诗词的声韵之美。
  2.音乐创作:为诗词谱曲,助力学生理解“依字行腔”的规律。
  3.历史情境:结合民乐鸣鸠琴伴奏与诗词创作背景,还原文化语境。
  (三)文化传承新路径
  东莞市虎门镇大宁小学创新设立“礼乐弦歌”鸣鸠琴社团,构建“课堂+社团+家庭”协同育人体系。在社团家庭作业中,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鸣鸠琴古诗词弹唱任务(家长唱学生弹或家长学弹学生唱),以互动打卡的形式促进亲子间的合作与交流。此外,配套开发《诗词琴谱》,收录30首校本化改编曲目。在2025年“古风新韵,传承传统文化”活动中,吸引了全校1/3家庭参与,真正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生活化传承。
  三、从课堂到舞台的多元场景
  诗词吟诵与鸣鸠琴的结合,为教学实践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三维互动教学模式,并配套开发校本课程,系统推进该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琴韵启诗“心”
  鸣鸠琴以其清雅音色与诗词的高度适配性,成为小学音乐课堂中诗教的新载体。其四弦的五度关系以及适合儿童演奏的简易特性,在教学应用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1.课堂教学设计
  基础层:教师使用鸣鸠琴伴奏,示范诗词吟诵(如《关雎》《声声慢》),引导学生模仿古诗的“吟哦调”,体会声调高低与情感起伏的关联。
  深化层:分组为短小诗词(如五绝、宋词小令)谱曲并演奏,结合诗词意象设计指法、节奏,探索“诗乐互诠”。
  拓展层:以鸣鸠琴为切入点,探究古代礼乐制度、文人琴诗传统,如解析白居易《琴茶》中的琴道思想。
  (二)三维教学模型构建
  1.视听融合教学法:整合朗读、吟诵与器乐演奏三个声部。教师引导学生用方言吟诵古诗,采用入声发音;再将诗句改编为宫调式旋律,运用一字多音手法,例如“思故乡”三个字可延伸为5小节的下行旋律线。
  2.情境创编策略:以诗词意境为基础进行即兴演奏创作。例如,选取柳宗元的《江雪》构建寒江独钓的声音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解析“千山鸟飞绝”的空间层次:第一层次(远景)用琴箱叩打,模拟山岚回响;第二层次(中景)用琴弦滑奏,展现风雪呼啸;第三层次(近景)用揉弦,表现钓线颤动。
  3.跨学科联动:整合音乐、美术、舞蹈等多学科元素开展教学。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不同小组:音乐组运用鸣鸠琴模拟雨声,细雨用轮指轻拨表现“润物无声”,暴雨以扫弦展现“野径云黑”;美术组创作动态水墨长卷,通过磁吸技术呈现“晓看红湿处”的色彩晕染;舞蹈组用衣袖摆动频率对应诗句平仄,如在演奏“花重锦官城”时,学生可展示蜀绣纹样作品。
  (三)校本课程开发
  开发“鸣鸠琴与古诗词融合教学”的特色课程,联合语文课合作开展“平仄探秘”活动,通过琴弦震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声韵规律,使95%的学生掌握近体诗的基本格律。此外,设计“琴诗会”“诗词音乐剧”等活动。例如,《琵琶行》中用鸣鸠琴模拟琵琶声,配合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共鸣;《春江花月夜》以琴声描绘月夜江景,辅以水墨动画,构建沉浸式审美空间。
  (四)数字化赋能
  利用AI技术生成诗词吟唱音频,辅助学生练习;开发“鸣鸠琴虚拟演奏程序”,降低乐器入门门槛;搭建线上“诗乐工坊”,共享师生创作成果。
  四、从文化传承到全人教育
  (一)破解古诗词教学困境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诗词的疏离感主要源于静态的文字分析和应试导向。而鸣鸠琴的介入,通过音乐的情感共鸣,让诗词从“考点”转变为“活的文化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深度。
  (二)培育文化认同与审美素养
  学生在诗乐实践中触摸中华美学的核心,如“中和之美”“虚实相生”,并理解诗词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艺术,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三)促进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在语言建构方面,通过吟诵强化语感与语言表现力;在思维发展方面,通过诗乐创作训练联想、类比与创造性思维;在文化传承方面,以乐器为媒介,理解礼乐文明的当代价值;在审美创造方面,在艺术表达中实现个体情感与集体文化的对话。
  五、结语
  鸣鸠琴与古诗词的融合教学为“诗乐共生”注入了新活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从诗词吟唱配乐到情境即兴创作,再到综合性艺术表演,每一个环节都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让学生在多维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和创造力。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乐器改良、师资培训与评价体系优化,使这一实践从“创新尝试”发展为“常态模式”,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小乐器的实践与思考[J].求知导刊,2025(4):137-139.
  [2] 程井娜.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中国民族音乐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5(1).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