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广东佛山多地通报基孔肯雅热疫情。非洲土著语称为“痛得直不起腰”的传染病,因剧烈关节痛让患者痛苦不堪,引发关注。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基孔肯雅”一词源自非洲坦桑尼亚马孔德族语言,意为“痛得弯腰”。1952 年 ,这 种 由 基 孔 肯 雅 病 毒(CHIKV)引起的传染病首次在当地被发现。患者因关节剧痛被迫弯曲肢体行走,由此得名。
如何传播?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热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人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宿主。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潜伏期为1—12天,多为3—7天。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有什么区别?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经伊蚊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我国广东、云南、广西等多个省份曾多次发生本地疫情。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大多数感染者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一旦发病,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痛;面部、颈部、胸部潮红;四肢或躯干出现充血性红疹;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症,甚至危及生命。
基孔肯雅热
被带毒蚊子叮咬后,病毒将在人体内潜伏1—12天,一般为3—7天。感染后,患者可能会短时间内出现高烧,体温可升至39℃或以上,并伴随明显的关节疼痛,尤其集中在手指、手腕、脚踝和脚趾等小关节,部分患者的疼痛可能持续数天至数月。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需要以清理蚊幼虫孳生地为基础,并根据情况合理使用生物、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蚊虫。
旅行者应注意哪些?
旅行者出发前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哪些地区正在发生暴发疫情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
出行时,若前往暂无疫情但存在感染风险升高的地区或正发生暴发疫情的地区,宜携带含有避蚊胺、驱蚊酯、埃卡瑞丁等活性驱蚊成分的驱避剂,并按照说明使用。也可使用蚊帐、穿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尽可能选择配备纱窗和纱门的住宿场所。
旅行结束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确保旅行者不会因隐性感染,将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等病原体带入境内,导致传播。
旅行返回后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
(据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