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石泉县是“中国蚕桑之乡”,国家一级文物汉代鎏金铜蚕出土于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池河镇是西北第一蚕桑大镇,全镇有61%(共5903户农户)的农户从事栽桑养蚕。
“对于这样一项历史悠久、基础扎实、带动面广的传统蚕桑产业,当前也面临着‘养殖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蚕茧质量差、收购价格低’五大问题,导致产业规模缩减、比较效益下降、群众积极性不高。”池河镇党委书记段昌明直面问题,思考对策。池河镇引入“数智赋能”技术推动蚕桑提质增效,具体路径是突出以国家6A生丝标准为引领,按照“市场主导、群众主体、政府主推”的原则,招商组建鎏金铜蚕(石泉)茧丝绸有限公司,采取“支部+链主企业+集体经济+强村大户”的方式,在全镇建立了1个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试验中心、1个催青室、9个小蚕共育室和1个蚕茧收烘中心,推广多批次、分段式养蚕新模式,实现全镇“小蚕共育、技术服务、智慧管理”三个全覆盖,以此探索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在“数智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池河镇综合运用了小蚕共育智慧化、大蚕饲养省力化、上簇营茧自动化、蚕茧收购电子化、生产设备现代化、蚕辅服务数字化的“六化”技术,引入物联网环境IOT平台,运用石墨烯变频地暖、超声波加湿、空气质量传感检测等技术对小蚕共育进行改造,实现自动控温加湿换气,整体提升小蚕发育整齐度和蚕体抗病能力;推广四层滑轮升降蚕台、蚕簇清洁器等设备,实现省时省力、降低劳动强度,并增加蚕室空间利用率50%;引入自适应旋转方格簇,成蚕自动上簇、自动旋转,节省劳力,大幅提升蚕茧解舒率、清洁度,满足6A级生丝原料特性;引入F8智慧蚕茧信息化收购系统,推行仪评定价、化蛹分类售茧,实现“优茧优价”,提高了蚕茧质量和价格;引入桑园自动灌溉及病虫监测、无人机植保、桑园运输机、自动化烘茧机等设备,生产效率提升20%,能耗降低10%;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率先启用全国首套蚕桑产业全维数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从建园、养蚕、收茧全过程数字管理,桑叶、蚕室、劳动力全要素智能调配,一产、二产、三产全链条融合培育。
今年春茧最高单价36.6元、平均张产108斤、最高张产收入4556元、平均价格高5.5元/斤,每张蚕群众直接增收500—1000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0—300元,农户养蚕时间缩短至12天,年养蚕增加2—4个批次,生丝等级从4A提到6A。
池河镇还探索形成了联农带农、生产帮扶、基地建设和链群同构“四项机制”,培育了小蚕共育、大蚕工厂养殖、家庭经营、集体领办、桑园经营“五种业态”,推动传统蚕桑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记者 曹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