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其教学目标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拓展至引导学生探索自然奥秘、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品德、行为规范和法治观念的核心课程,其育人目标与科学教育存在天然契合点。因此,本文聚焦分析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有机融入小学科学课程,既能丰富科学教学的内涵,让科学知识学习更具人文关怀与社会意义;又能借助科学课程生动、实践性强的特点,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增强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这种跨学科融合教育模式,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兼具科学精神、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为今后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探索小学科学课中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科学课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科学课程强调的观察、实验、推理与验证,与法治教育倡导的理性思考、证据论证精神高度契合。学生在科学实验中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不断探索真理,所培养的对事实和证据的尊重态度,正是法治精神的核心。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学生能够逐渐理解“规则”与“道理”的内在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理解并遵循规则,这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科学教育中对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议题的强调,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责任和法治精神密切相关。通过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学生能深刻理解自身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在学习水循环或生态平衡时,学生会自然联想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念。
此外,科学课程所蕴含的合作与分享精神,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这与法治教育中公民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相辅相成。
三、小学科学课中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在课程内容中渗透道德与法治理念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自然现象及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等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其环保意识,促使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而理解尊重自然规律、遵循生态法则的重要性。这一过程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学习,更是道德和法治意识的内化。
科学课程中采用合作学习、团队实验等形式,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在集体讨论和合作操作中,学生需要学习尊重他人观点、遵守实验规则,并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些实践是科学探究的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公民责任与法律意识的行为规范。例如,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既是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权利与安全,又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及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课堂活动培养道德与法治素养
在小学科学课中融入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科学教育不应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理念,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规则意识及道德判断能力。
例如,设计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实验或探究活动,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生态伦理观念。通过讨论和反思,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有助于他们认识到科技进步与法律及道德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在面对科学技术相关问题时,具备从道德和法律角度进行综合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三)通过案例教学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提升其道德与法治素养,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它通过具体实例或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可选择与科学内容相关的道德与法治案例,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科学伦理等问题。这些案例通常涉及社会生活中的伦理、法律及道德规范,能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关注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道德约束与社会责任。
例如,在讲解科学实验安全时,教师可引入“违反实验室安全规范导致事故”的真实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操作不当的严重后果,从而深刻认识遵守实验规程的重要性,强化其法治观念与安全意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学生能深刻体会法律与道德规范在保障个人安全、社会秩序以及公民权利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讨论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引发的伦理困境,不仅能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与道德、法律之间的关系,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其社会责任感与道德判断力。
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参与讨论过程,这既能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又能提高其自身法律意识与道德修养,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融入小学科学课,可通过在课程内容渗透、课堂活动、案例教学等环节实现。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浸润式培养,最终达成科学素养、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文英.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6(57):188,153.
[2] 吕华.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数字化用户,2017(5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