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应用型本科教育正面临着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紧迫需求。本文指出,人工智能引发了应用型本科就业方向的三重转向,即替代、融合与新兴。为破解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引领性难题,高校应制定前瞻性策略,推进多维度协同变革,构建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智能时代培育能够引领产业变革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应用型本科;就业方向;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智能时代高层次应用创新人才的关键阵地,面临着调整专业布局、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模式的紧迫需求。从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及其与产业融合的趋势来看,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就业方向呈现出替代、融合、新兴的三重转向特征。其中,替代是基础,融合是核心,新兴是方向。因此,高校应立足新形势和新要求,前瞻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策略,着力培育具备智能时代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面向替代趋势,前瞻布局专业,培育智能时代适应型人才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替代部分传统岗位的趋势,应用型本科教育需审时度势,前瞻性地调整专业布局。高校需精准评估各专业的就业形势,针对就业前景不佳的专业,压缩招生规模,甚至进行停招、撤销等结构性调整。
与此同时,高校应立足智能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快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步伐,如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等。对于传统专业,则要因势利导,积极嵌入人工智能课程模块,探索“专业+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例如,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新时期,高校要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主动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学、计算机科学、自动化等高度关联专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跨学科研究。同时,将人工智能引入电子信息、机械、土木建筑、交通物流、医疗保健等领域,开设智能控制、智能设计、智能医学等专业,培养能够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文科、理科、工科、医学等各专业都应加强人工智能的普及教育,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动态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的挑战。
三、顺应融合大势,革新课程体系,锻造人机协同创新型人才
人工智能正加速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设置。高校需要科学审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其对传统行业的影响,增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基本逻辑与总体趋势,培养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基础素养。
在专业教育层面,高校应加快引入人工智能前沿理论与实践,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借鉴产业界的实战经验,探索人机协同创新的新范式。课程体系还应强调跨学科融合,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交叉选修,激发创新思维碰撞,培养具备多元视角和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例如,在制造业领域,高校可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机械、自动化、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中导入智能制造理念,围绕数字孪生、远程运维、工业互联网等场景,开设智能化生产线实训项目,让学生掌握人机协作、数据分析等关键技能。在智慧医疗领域,高校可发挥医工结合优势,在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融入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分析、智能辅助诊断等前沿方向,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精准治疗等实践,培养既熟悉人工智能应用又具备深厚医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高校还可设置跨学科人工智能创新实验班,汇聚不同专业学生,聚焦智慧城市、自动驾驶、智能金融等融合场景,开展项目制学习,培养具有宽阔视野和批判性思维的协同创新人才。
四、聚焦新兴赛道,完善实践体系,孵化智能产业引领型人才
人工智能正在催生一系列新技术、新场景和新模式,这些新兴职业方向为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与创业空间。高校应紧跟前沿技术发展动向,聚焦智能产业变革趋势,着力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为学生搭建探索新赛道的成长平台。
例如,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各大企业合作,建立智能化实验教学系统,涵盖无人车开发、物流算法优化、工业机器人调试等方向。通过让学生深度参与技术方案的集成研发和应用场景构建,有效锻炼其对智能系统的总体设计和优化能力。
针对智慧教育领域的转型升级需求,高校可以将师资队伍的教学经验与信息化建设成果相结合,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系统、智能选课辅助工具、教学效果评价模型等项目研发,为人工智能助力教学创新开辟可行路径。围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新兴产业,高校可与当地政府及产业领军企业合作,面向富有创意的科研团队,开展交通流量监测、环境质分析、城市决策支持等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进一步改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智能产业领域的创业指导机制,定期举办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创客比赛,建立涵盖技术指导、资金对接、场地供应、政策咨询等全方位的支撑网络,充分发挥师生的创新潜力,助力智慧型工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改革机遇与挑战。从替代、融合、新兴这三个视角出发,能够深入解读职业导向的演进过程,为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战略定位提供指导。展望未来,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在把握技术发展动向、对接产业升级需求、激发学生成长潜力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人才培养方式由单一应用型向复合型创新转变,为智能时代的产业变革和社会进步培养优秀人才,为我国高校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杨晓.人工智能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工作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3(14):32-36.
[2] 王丽芳,李潇雯,董翰薇.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通讯世界,2022,29(2):
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