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质教育持续推进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形式与方法不断创新。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教师持续探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分层任务卡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工具,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广泛应用。该工具不仅便于教师依据学生不同学习水平实施差异化教学,还有利于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发挥特长、协作完成共同学习目标。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科学课堂中分层任务卡驱动的小组讨论策略设计。
关键词:分层任务卡;小组讨论;科学课堂;差异化教学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传统的教师中心式讲授模式已难以满足新课程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在知识储备、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此,教师需基于学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科学教育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小组讨论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形式,可促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激发思维、开拓视野,提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小学科学课堂中分层任务卡的设计要求
设计分层任务卡,关键在于确定主题。主题选择须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确保任务具有科学性与教育意义。主题应具备探究性和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具备可分层性的特点,便于后续任务的层级划分。合适的主题不仅要涵盖知识点,还应推动科学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提供观察、实验、推理等多种学习途径的入口,为差异化教学奠定基础。
此外,分层任务卡的层级设计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三、小学科学课堂中分层任务卡驱动的小组讨论策略
(一)小组任务分配与角色明确
在小学科学课运用分层任务卡驱动小组讨论时,科学分配任务并明确成员角色是提升讨论效率的关键。教师需依照学生的兴趣专长、能力水平及个性特点进行合理分组,确保组内成员优势互补。任务分配应科学对应分层任务卡层级,确保内容兼具挑战性与可达成性。同时,需清晰界定每个成员的角色职能(如记录员、发言人、协调员等),以保障小组合作有序推进。通过明确角色、分工协作,能够有效促进科学课堂的深入学习与探究活动。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科学(教科版)“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中,教师可采用分层任务卡组织小组讨论,并妥善安排小组任务与角色分工。围绕“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性”这一主题,教师根据学生能力设计难易不同的分层任务卡,并在小组内设置记录员、实验员、发言人和协调员等角色。记录员负责整理观测数据,实验员负责执行操作,发言人代表小组汇报成果,协调员统筹活动进程。成员在履行各自职责时相互协作,既能提高小组的合作效率,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还能助力科学课堂达成深度学习,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任务层次与思维层级的匹配性研究
在小学科学课上,分层任务卡驱动的小组讨论要关注任务层次和思维层级的契合性,从而做到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任务设计按照布鲁姆认知分类理论,涵盖“知识、领悟、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六个层级,让不同层级的任务在认知需求上体现出明确的递进关系。基础任务的重点在于知识的记忆和基本领会,中层任务侧重于分析与综合能力,高层任务则引领学生展开批判性思考并进行创造性表达。这样的设计在保证学生参与度的同时,能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度。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科学(教科版)“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一课中,教师可以设置三层任务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基础任务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称量等手段确认空气存在质量,这主要针对知识的领悟;中层任务要求学生剖析实验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原因,加强分析能力;高层任务则激励学生自主设计新的验证方案,抵达评价与创造层级。当各层任务与布鲁姆思维层级形成有机对接时,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在适配自身的挑战中激活思维潜力,有效拓展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小组协作与互动反馈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分层任务卡驱动的小组讨论要特别关注小组协作以及互动反馈的过程和质量。有效的协作不仅表现在任务的完成上,还体现在小组成员之间的表达与交流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尊重的互动环境。在商讨过程中,促使学生完善观点,提出疑问并形成新的认识,促进成员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
同时,制定分阶段的反馈体系,包括小组成员互评、小组间相互展示、教师点评等环节,从而增强提升学生反思与进步的意识。
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科学(教科版)“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一课中,基础任务是让学生搜集天气预报的内容及要素;中层任务是引导学生探寻天气数据的出处并分析其方法;高层任务则是鼓励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来创作简单的天气播报稿件。在小组讨论中,成员分工清晰,经由角色扮演、信息整合和模拟讲解等环节进行合作。每次讨论完毕之后,小组成员要开展组内互评,围绕各自的表现进行交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予以个别指导,再对各组情况进行总结性反馈,帮助学生在互动中逐步优化科学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结语
着眼于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小学科学课堂要越发重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尊重个体差异性。分层任务卡驱动的小组讨论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教师应该不断改进任务设置,优化讨论的组织形式,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实践途径,促使课堂从“教会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持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其合作意识,从而为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燚.小学科学课堂中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应用[J].江西教育,2024(23):87—89.
[2] 付勇,王桂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