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双创”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实践教学作为“双创”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的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优化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双创”教育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要求。
二、“双创”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多个维度。创新意识是对创新活动的自觉认知和主动追求;创新思维是能够突破常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体现在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人格则是在创新过程中展现出的坚韧、勇于探索和承担风险等特质。“双创”教育旨在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这些创新精神要素,使其具备在未来创业创新活动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实践内容往往局限于传统的实验、实习项目,未能充分融入创新创业元素,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潜能。
(二)校企合作深度不够。虽然许多高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实践教学中,企业的参与程度有限,大多停留在提供实习岗位的层面,在课程开发、项目指导、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有待加强,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的创新需求和创新流程。
(三)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现有的实践教学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主体,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创新表现和成长轨迹。
四、实践教学路径优化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应整合资源,构建涵盖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多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实践渠道,丰富实践经验。
(二)加强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企业应深度参与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和企业实际创新项目,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案例和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接受创新实践训练。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无缝对接。此外,高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技术研发等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纳入评价指标。除了考核学生的实践成果外,注重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思维表现、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同时,加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教学各个阶段的创新表现和成长变化,及时反馈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改进和提升的方向。
五、结语
“双创”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优化实践教学路径是提升创新精神培育效果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评价机制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等措施,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双创”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实践教学路径,以适应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本文系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2024年度创新创业专项研究项目“‘双创’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XCY2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