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数字经济和产业变革的加速,传统商科教育面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挑战。教育部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提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需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以创新链为引领,以教育链为支撑,构建“三链协同”的专创融合模式,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复合型商科人才。本文基于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三链协同”理论框架,系统分析专创融合对商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揭示当前实践中的结构性矛盾,提出“需求导向—能力重构—生态共建”的优化路径,为应用型高校商科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三链协同”视角下商科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产业链视角:破解供需错配的“关键接口”
当前商科人才培养面临“产业需求侧动态升级”与“教育供给侧滞后响应”的结构性矛盾。专创融合可将产业前沿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融入教学,将真实产业场景嵌入课程体系,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痛点解决,实现从“知识输入”到“价值输出”的跃迁。
(二)创新链视角: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引擎”
商科创新已从单一商业模式创新转向“技术+管理+数据”的复合型创新。专创融合以创新链为引领,鼓励学生参与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专创融合构建“创业模拟—孵化加速—成果转化”的进阶式平台,如金融科技专业与区块链企业共建“智能投顾实验室”,可培养兼具商业洞察与技术应用能力的跨界人才。
(三)教育链视角: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闭环”
传统商科教育存在“学科壁垒固化”“实践环节虚化”等问题。教育链通过整合跨学科资源和实践平台,为专创融合提供支撑。专创融合通过“专业重构—双师赋能—平台支撑”的体系化设计,例如建立“产业教授+学业导师”双轨制,推动教育链从“封闭循环”转向“开放共生”。
二、“三链协同”视角下专创融合面临主要问题
结合当前国内外专创融合的研究和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专创融合的探索与实践,目前专创融合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链与产业链脱节,供需错位与课程滞后
主要表现在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专业设置仍以传统学科为导向,未根据区域产业链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真实项目驱动的实践环节不足或缺失。
(二)创新链与教育链被割裂,科研资源转化不足
主要表现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不足和创新创业项目低端化。教师科研项目多聚焦学术论文,较少转化为教学案例或创业项目,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缺乏支撑。学生“双创”项目多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服务领域,缺乏技术壁垒和产业价值。
(三)“三链协同”平台缺失,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跨学科平台建设滞后,未建立跨院系、跨领域机制和平台,导致教育链难以对接产业链需求,创新链无法支撑教育链升级。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院系之间存在学科壁垒,难以形成“真实情景—项目驱动—成果转化”闭环生态。
三、“三链协同”视角下专创融合路径探索
(一)产业需求牵引,精准对接产业与创新需求
深入了解产业需求。通过产业分析、企业调研等方式,精准把握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对创新创业领域知识、技能、素质等要求,形成动态产业需求图谱。根据产业需求和差距分析,明确专创融合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打破传统课程界限,将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深度融入专业课程,强调要将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培养融入所有专业课程中。课程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单元,重点要实现从双创课程向课程双创转变,实现“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融合。具体可以从重构课程目标、重塑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和整合资源平台五个方面推动课程双创。一是在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增加“双创能力”维度(如创新思维、商业洞察、资源整合、风险应对等),与专业知识、技能目标并列;二是将行业真实问题、企业案例、创业场景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三是采用项目驱动(如模拟创业项目)、问题导向(如解决企业痛点)、跨学科协作(如商科+工科组队)等教学方法,强调实践与迭代;四是增加对创新性、可行性、团队协作等维度的考核,例如通过商业计划路演、用户反馈报告等替代传统考试;五是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引入企业导师、搭建合作平台、承接企业项目,让学生在真实商业环境中试错。
(二)科教融汇,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
科研资源教育化,推动教学从“知识传递”到“创新赋能”。将科研成果、前沿技术、学术思维转化为教学内容,通过科研案例导入、课题式教学、实验室开放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培养创新思维。教学过程科研化,推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将科研方法融入教学过程,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验证迭代—成果转化”的闭环训练,培养学生实证分析、数据驱动、跨界整合的能力。科研场景真实化,推动能力从“模拟训练”到“实战锻造”。依托产业前沿课题、企业需求,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让学生以科研助理身份参与实际项目研发,在复杂技术问题、资源限制、时间压力下,锤炼跨学科协作、快速响应、风险预判等实战能力。
(三)生态共建,推动闭环生态向开放生态转变
建立产教融合协同机制。构建“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多元主体协同、要素自由流动、价值共创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是设立“跨界理事会”。建立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共同组成的决策机构,统筹专创融合资源分配。积极在制度协同、技术赋能、平台共建、成果共享领域优化合作机制;二是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共同体”。突破高校围墙,将企业、行业协会等外部相关业务嵌入校园。开展产业导师进校园、校企合作训练营和企业业务进校园等相关活动,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将学科竞赛、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三是推行“双聘双跨”机制。强化企业导师聘任,积极推荐教师担任企业咨询顾问,实现师资队伍的跨界流动。同时,打破学科壁垒,组建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校企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
本文系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2024年度创新创业专项研究项目“‘三链协同’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专创融合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XCY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