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产教融合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方向。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其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指明道路。然而,现实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状况不容乐观。依据2022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全国本科高校占比达51%,但深度校企合作的院校仅占少数,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显著差距。
在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背景下,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持续增长,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却未能跟上产业升级步伐,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企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现象,转型发展面临困境。
(二)研究意义
理论上,本研究运用跨学科方法,深入剖析产教融合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创新性地借鉴共生理论分析各主体共生关系,为构建系统的产教融合理论体系提供实证支撑,注入新内涵。实践中,研究成果能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可行路径,助力应用型本科院校明确自身定位,强化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实践现状
(一)政策推进成果
教育部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建立了大量产业学院,为产教融合搭建关键平台,促进了高校与企业多领域深度合作。1+X证书制度广泛应用,强化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如宁波工程学院与吉利集团共建汽车智能制造学院,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二)国际经验借鉴
德国“双元制”模式下,企业承担70%培养成本,通过法律确保企业深度参与,学生能在企业接受系统实践培训,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培养学徒。美国东北大学采用“理论学习—企业实践”交替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核心困境的多维解构
(一)理念认知层面
存在“三重错位”现象。企业以追求利润为导向,高校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核心,目标差异导致合作利益诉求难以统一,限制合作深度和广度。政府制定产教融合政策时,有时未充分考量市场规律和企业实际需求,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或激励措施不足,影响企业积极性。部分高校教师科研侧重理论,与产业需求脱节,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二)运行机制层面
产教融合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保障机制,这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影响了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企业承担较多成本和风险,但获得的收益相对较少。高校与企业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降低双方合作意愿。
(三)资源匹配层面
设备更新周期存在差异,企业设备迭代周期小于3年,高校因资金、管理等原因,设备更新周期大于5年,教学设备更新滞后。“双师型”教师占比不足30%(教育部评估数据),无法满足产教融合对教师的要求,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四、突破路径与对策
(一)机制创新:构建“三螺旋”协同育人体系
政府应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规范合作行为,为校企合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借鉴德国“双元制”立法模式,明确企业责任和义务,以及高校和企业的权益分配,加强执法监督,严惩违法行为。建立产教融合专项税收抵免制度,根据企业投入和贡献给予税收优惠。
企业推行“教育投资抵税”政策,鼓励加大对教育投入,通过设立奖学金等方式投资高校,享受税收抵免。对企业内部的培训体系进行认证,使其具备与高校合作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资格,促进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
高校实施专业集群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和市场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创建“课程—项目—证书”三位一体培养方案,将课程与企业项目结合,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模式创新:数字赋能新型合作范式
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如华为ICT学院云实验室,为学生营造逼的真实践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大数据平台,收集和分析产业发展数据、企业招聘数据等,构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大数据平台,为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
(三)评价体系重构
建立“四维评价指标”。人才培养方面,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了解专业对口率和起薪水平。科研成果方面,统计技术转化率和专利数量。社会服务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了解企业满意度,统计为企业培训人次。可持续发展方面,分析校企合作项目持续时间和资源再投入情况。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从制度设计、资源整合、技术赋能三个维度破解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困境。未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实施,需关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法律地位界定,深入研究其产权结构、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关注人工智能对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冲击,剖析其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和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关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县域产教融合新形态,结合县域产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探索适合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和新路径。
本文系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2024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项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JRH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