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产教融合对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的影响研究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高若嫣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走向深度融合。这种变革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产业前沿技术,具备产教融合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同时,教师要深入理解产业发展需求,将企业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以下简称“陕商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通过建立校企联盟、设立产业学院、开展订单式培养等方式,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一、产教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与内涵特征
  (一)产教融合的政策背景与发展现状
  产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随着国家深化教育改革持续推进。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加快产教融合发展战略,随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提供制度保障。截至2023年,全国产教融合型企业超4000家,试点城市达60个,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二)产教融合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
  产教融合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纽带,具有系统性、协同性和双向互动性等基本特征。新时代产教融合呈现数字化转型、合作深度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紧密等趋势。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与发展困境
  (一)产教融合推动教师角色与能力重构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深刻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实践引导者转型。以陕商院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运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将企业真实运营数据和实践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陕商院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推动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技术服务,积累行业经验。教师在企业一线参与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和管理创新,深入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企业实际需求。如陕商院电子商务专业某教授通过参与某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营管理,将数字营销、供应链管理等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内容,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也随之优化升级,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形成了融合实践创新能力、产业对接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复合型能力体系。在产教融合项目中,教师既要主导课程教学改革,又要担任企业技术顾问,组织产学研团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角色转型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二)教师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与挑战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师发展面临着多维度的挑战与困境。调研数据显示,陕商院多数教师缺乏系统的企业实践经验,对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工艺的认知明显滞后;教师在指导跨境电商实务、智能营销等实践课程时,往往难以将理论知识与行业应用有效结合,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现行教师评价体系过分强调学术成果,对产教融合实践贡献重视不足;在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中,论文发表数量、科研项目级别等指标占比过高,而企业实践经历、技术服务项目、产教融合成效等指标权重偏低,这种评价导向削弱了教师投身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建设滞后也成为突出问题,培训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个性化设计;校企合作平台、产教融合项目等实践资源配置不足,教师获取专业指导和发展支持的渠道受限;有限的激励措施和资源保障降低了教师持续投入产教融合实践的内在动力,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推进深度和实施效果。
  三、国际经验借鉴与教师发展体系构建
  (一)国内外高校教师发展模式借鉴
  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通过“学校+企业”双轨并行模式培养高校教师,建立了完整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教师在企业和学校间交替任职,深入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和工艺流程。德国联邦教育部制定了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明确规定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这种规范化的“双元”培养体系,保证了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东北大学等高校设立产业教授岗位,吸引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工作,推行教师企业实践轮岗制度。教师通过企业研修、技术合作等方式持续提升实践能力,承担企业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任务。
  (二)新时代产教融合教师发展体系构建
  构建新时代产教融合教师发展体系需创新培养评价机制、强化校企协同发展。陕商院实施“双轨并行”培养机制,将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纳入常态化培训体系,设置产教融合工作室,聘请企业骨干担任实践导师。
  在评价考核方面,创新指标体系设计,将产教融合项目数量、企业实践成效、技术服务贡献等纳入评价内容,提高企业实践和技术创新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
  建立产业学院是推进校企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依托产业学院开展订单式培养、项目孵化和技术服务,组织教师承接企业技术攻关任务。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度,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引进企业专家到校任教,实现人才双向流动。同时设置教学型、应用型、创新型等多元发展通道,设立产业教授、技术专家等特聘岗位,建立产教融合绩效奖励制度。这种多维度的发展体系能够激发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四、结语
  产教融合发展推动高校教师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发生深层变革。陕商院依托产业学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施“双导师”制度,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设立产业教授、技术专家等特聘岗位,建立产教融合绩效奖励机制,形成了教学型、应用型、创新型等多元发展通道,推动教师队伍向“双师双能型”转型,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本文系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2024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项研究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培养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JRH202405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