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学科交叉融合、跨界联合培养是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积极转变育人模式,搭建创新创业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师资互补意义深远。
一、创新创业教育跨院联合培养育人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建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全球性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等,优化“双创”环境,促进大学生“双创”成果转化。联合培养育人平台,可以构建多元主体的需求机制,让各利益主体充分参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术交流和成果推介,提升高校育人成效。
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对学生来说,将全校最好的师资资源进行整合、调配,可以使他们接触到多个学院的教师和学科,扩展思维、提升学习兴趣。同时,学科交叉融合也促进了产学研、教创赛的整体发展,有助于打造多元主体共建、共担、共享、共赢的平台。
二、搭建创新创业跨院联合育人平台的基本思路
首先,让有“双创”实战经验或有“双创”指导积极性的教师进入平台,建立众创教研室,由创新创业学院进行管理,将积极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引导到平台中;其次,通过平台宣讲会,讲解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双创”项目方向;最后,通过互选模式形成若干个跨院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团队,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发挥各学院教师的专业优势,提升创新创业育人质量,推动教创赛融合同步发展。
以多元主体协同为研究视角,通过学校各二级学院及创新创业学院等多方共同努力搭建“双创”跨院联合培养育人平台,建立“双创”实验室、众创教研室、“双创”大讲堂、“双创”训练营等四个分部。整合全校优质师生资源,开展“双创”系列讲座,进行“双创”案例交流分享,实现学科交融、资源共享、技术专项辅导、创意启发、创业孵化等多学科、多专业优势互补。组建跨院创新创业团队,推动教学、创新创业、各类竞赛融合协同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三、创新创业跨院联合培养育人平台实施的创新性
一是打破二级学院的壁垒,打造跨院(部)多学科交叉的育人平台。打破学院和学科边界,整合不同学院的师资、课程、实验室、项目等资源,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培养方案,走上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跨院(部)、跨学科、跨专业的育人平台,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进一步发挥教师开展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家具设计方向的项目可将时装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珠宝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国际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三者相结合;非遗类型项目可将时装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珠宝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管理学院相结合。这对专业建设、行业发展、项目申报、经济前沿等都会有新的认识和发展,为培养创新人才和高质量团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是参与主体由“一元主导”向“多元合作”转换。要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具有复合性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着力推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深度结合,寻求多元合作的切入点。要结合各方利益的需求,建立健全合作机制,调动多方合作的积极性,引导企业与高校从各个层面进行产学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要优化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探索适应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为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空间、氛围与环境。
三是实现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打破高校常规师资属于各二级学院的传统状态,通过搭建联合培养育人平台,实现师资资源和实验室资源共享,增强数据链支撑,最终获取成果也可共享。
四是发挥各学科优势,补齐短板。通过跨院、跨学科实现资源整合,使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补齐团队的短板,提升团队实力。
五是推进教创赛协同发展。通过平台交流和项目合作,加强不同学院学科交叉发展的可能性,对教学、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都有推进作用。
构建教创赛融合下的跨院联合培养育人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深刻探索。它并非简单的“教学+竞赛”,而是一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以跨界为特征的系统性工程。学生层面,知识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产出竞赛奖项、创业实体、专利论文等成果;教师层面,教学科研视野拓宽,跨学科合作能力增强;学校层面,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办学特色,提升社会声誉。成功的关键在于打破壁垒、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构建生态,最终实现1+1>2的育人效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领军人才。
通过创新创业跨院联合培养育人平台的搭建,使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有更多交叉融合的可能性,对学生提供的师资变得多元化,对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都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撑和途径。通过平台交流,教师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形式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讲授式教学转变成探究性学习,培育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也能反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各类竞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系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2024年创新创业专项研究项目“教创赛融合驱动下创新创业跨院联合培养育人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XCY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