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渭南市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市域内高职院校需立足区域需求,通过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优化专业布局、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等路径,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技术转化滞后等难题。本文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铁院”)实践为例,探讨高职院校依托产教融合机制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经验。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市域产教联合体;市域经济
一、引言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战略要求。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新质生产力产生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陕西省在深化“三个年”活动中,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列为“八场硬仗”之首推进。
渭南市是陕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工业基地,近年来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轨道交通配套、现代农业等产业。然而,产业升级过程中,装备制造、智慧交通等领域技能人才短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凸显。高职院校作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连接节点,其产教融合水平直接影响区域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质量。陕铁院作为渭南本地骨干高职院校,聚焦区域特色领域,通过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定向培养等实践方式,探索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特色路径,对推动渭南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助力区域发展的路径机制
(一)构建“产业集群+职教联盟”生态系统
“产业集群+职教联盟”模式以渭南市优势产业集群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整合区域内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资源,构建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该模式突破传统校企合作的分散化局限,形成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机制,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人才与技术双重支撑。
(二)建立“双向驱动、利益共享”协同机制
为破解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核心难题,渭南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聚焦机制创新,构建“双向驱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体系,突破传统单一主体主导的协同困境,实现校企资源的深度整合与价值共创。该机制通过多维度制度设计与组织保障,确保产教融合从“松散合作”向“深度协同”转型。
(三)深化“岗课赛证”融合与技术服务
产教融合实践以“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为主线,系统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将岗位要求、竞赛标准与证书内容融入课程,依托现代学徒制与贯通培养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实施不少于6个月的顶岗实习,推动“教室与工地”无缝衔接,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能力;聚焦智能建造等领域,通过校企联合攻关、概念验证与成果转化,直接服务渭南市产业技术升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三、产教融合助力区域发展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渭南市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面临企业、高校与政策层面的系统性挑战。企业层面受区域经济制约,以小微企业为主,存在合作意愿弱、资源引入难等问题,导致融合资源供给不足。高校层面专业设置滞后,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升级脱节,“双师型”教师匮乏,制约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效能。政策层面缺乏可操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企业参与支持不足,导致权责模糊、合作稳定性差。三重挑战相互交织,形成“校热企冷”局面,阻碍产教融合向深度与广度拓展,难以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协同生态。
(一)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
出台针对性激励政策,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优惠和项目扶持,探索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以降低企业参与成本,同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监督评估以确保政策落地效能。建立区域性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区域内企业需求、高校资源、人才供给等数据,实现资源精准匹配与高效统筹。此外,政府需强化统筹协调职能,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整合。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每年开展行业调研,发布人才需求预测报告与技术需求清单,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二是深化“引企入教”模式,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共建、教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共建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三是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下企业现场制度,引进“产业教授”,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此外,还应面向企业开展高质量技能培训,提供技术咨询和工艺改进服务,增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
(三)构建利益共享与深度参与机制
企业应转变被动参与观念,通过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提升参与积极性,主动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方式,将企业的生产实践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实现 校企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企业应积极开放生产车间、技术研发中心等资源,为高校提供真实的实训场景,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四、结语
陕铁院的产教融合实践表明,高职院校通过精准人才供给、技术创新赋能、社会服务延伸等方式,可有效助力渭南市区域发展。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完善政策体系,推动产教融合从
“单向服务”向“双向赋能”升级。一方面,陕铁院需持续聚焦渭南市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模式;另一方面,渭南市需强化政策引导,为产教融合提供保障,最终实现“学校育才、企业增效、区域发展的多赢局面,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渭南市公众科学素质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助力渭南市区 域发展研究(WNKS2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