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多重用药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指出,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日均服药达8.6种,健康老人则沉迷各类保健品。当药片成为老人生活的“必需品”时,如何理性看待药物作用、走出用药误区,成为关乎老年人健康的重要课题。
健康不能完全寄托于药
多重慢病困扰,用药难精简。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中,75.8%被1种及以上慢病困扰,一人身患多种慢病的现象很普遍。仅患糖尿病就可能要吃2—3种药,若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每天用药可能超过5种。
吃药才踏实,形成心理依赖。对许多老人而言,药物不仅是治疗工具,更是安全感的来源。部分老人将吃药等同于“病情可控”,觉得“吃了药就踏实”,甚至形成“药不能停”的执念。
这些用药误区带来的后果
药效会打折。医生在临床中发现,许多老人存在“吃了药就万事大吉”的误区。例如,吃着降压药却依旧高盐饮食,用着降糖药仍不控制主食,甚至有的还熬夜打麻将、喝酒不忌口,导致小中风频发。
副作用多。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老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比达34.5%,其中因多药联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占60%。医生遇到过不少病例:血压、血糖控制达标,却因药物性胃炎无法进食;盲目吃钙片会导致血钙超标。更危险的是,有的老人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引发头晕、乏力等症状,进而认为“药效不够”,自行加药,形成恶性循环。
身心滑坡。过度依赖药物而忽视生活方式,会导致老人身体机能加速衰退。长期久坐、不运动的老人,即使服用“增强肌肉”的保健品,也可能因缺乏锻炼患上肌少症,出现乏力、运动能力下降等问题。而依赖安眠药的老人,若不调整作息,不仅睡眠质量难以改善,还可能因药物带来的嗜睡副作用,增加跌倒风险。心理层面的影响同样显著,将健康完全寄托于药物的老人,会变得更加焦虑、自卑。
生活处方别忽视
给药物“瘦身”。定期整理药箱,对过期药、闲置药按垃圾分类要求处理,不可随意丢弃或送给他人。
带着用药清单去就诊。老人去不同科室就诊时,明确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避免不同科室开出冲突药物;或携带完整用药清单,前往医院老年科或全科门诊,请医生评估多种用药风险,减少不必要的药物。
遵医嘱用药。应严格遵医嘱,理性看待药物副作用,可让子女帮忙标出说明书中的关键信息,如“饭后服用”减少胃肠刺激,看到“可能引起头晕”的提醒时注意起身要慢。
建立适合自己的生活处方
控盐限糖控脂。患有高血压的老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主食量,用杂粮替代部分精米白面;高血脂人群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
锻炼成常态。对老人而言,运动不是任务,而应成为日常。肌少症老人可从每天靠墙站立10分钟、握弹力球开始,逐渐增加散步、打太极拳等轻度运动;关节不好的老人可尝试坐姿抬腿等运动。
用习惯促眠。很多老人长期依赖安眠药入睡,其实调整作息和心态更有效,不妨试试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并用热水泡脚、听轻柔音乐;固定作息,即使前一晚没睡好,早上也按时起床。
闲聊少焦虑。良好的社交是缓解衰老恐惧的“天然疫苗”。无论是参加社区广场舞队、老年大学,还是定期和子女孙辈视频,都能减少孤独感,降低对药物的心理依赖。
(据《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