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医院门诊的发热病例,尤其是儿童患者显著增多。经过病原学检测,很多病例都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感染有关。这是引起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元凶之一。
什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因其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会导致相邻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这样一个巨大的细胞结构而得名。它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下的宝宝);早产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肺部基础疾病的儿童;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群;免疫功能低下者。
感染后有哪些临床症状?
典型症状
通常为中低度发热,幼儿也可能出现高热;初期为干咳,后续可能发展为剧烈咳嗽;流鼻涕、鼻塞、喉咙痛。
需高度警惕患者的重症表现
呼吸频率明显加快;鼻翼扇动;呼气时发出“咻咻”的喘息声;孩子不爱玩、不爱笑、不吃奶、尿量减少;口唇、指甲发紫。
如何治疗?
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
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对症处理
发烧时使用退烧药;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生理盐水喷鼻缓解鼻塞;多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重症需住院
若出现呼吸困难、脱水等严重情况,必须立即住院治疗。
学校及家庭如何预防?
给学校提建议
加强晨午检。严格落实学生晨午检制度,发现发热、咳嗽的学生,应建议其居家休息并及时就医。
保证环境卫生。做好教室、图书馆、洗手间等公共场所的日常清洁与通风,每天至少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对门把手、桌面、玩具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定期消毒。
开展健康教育。教导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包括正确洗手、咳嗽礼仪等。
避免聚集。在病毒高发期,酌情减少大型室内集体活动。
给家长提建议
勤洗手,会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勤洗手,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方式。出门可携带免洗洗手液。
做好隔离防护。家庭成员如有感冒症状,应佩戴口罩,并尽量避免与婴幼儿亲密接触(如亲吻、共用餐具)。
减少暴露风险。在RSV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婴幼儿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商场、游乐场等)。
增强孩子免疫力。保证孩子睡眠充足、饮食均衡、适当锻炼,提升自身抵抗力。
做好物品清洁。定期对孩子的玩具、餐具、衣物进行清洁消毒。
接种疫苗(可选)。目前国内已有针对RSV的疫苗(主要针对老年人)和被动免疫制剂(针对高风险婴幼儿),可咨询医生孩子是否符合接种条件。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