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的美国,照明主要依靠煤油。而当时最先进的煤油提炼技术,竟然是从鲸鱼的脂肪中提取。罗伯特·切泽布罗正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发明的鲸脂提煤油技术让他在科学界小有名气。
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了石油,比起从鲸鱼脂肪中费力提取煤油,直接从石油中提炼煤油更加经济高效。一夜之间,切泽布罗苦心研究的技术就被淘汰了。
切泽布罗没有沉溺在失落中,相反,科学家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这个叫石油的东西到底有什么魔力?”他决定亲自去宾夕法尼亚的油田一探究竟。
油田的景象让他震撼:高耸的井架、轰鸣的机器、忙碌的工人,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石油气味。工人们操作着巨大的抽油杆,黑色的原油从地底不断涌出。
细心的切泽布罗发现,工人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停下来,用力刮除抽油杆上积累的一层蜡状油脂垢。“这是什么?为什么要清除它?”他好奇地询问一位正在休息的老工人。
老工人说:“这是最让人头疼的东西!它们会粘在抽油杆上,不及时清理就会影响开采。真是个大麻烦!”就在这时,切泽布罗手臂不小心被铁器划了一道口子,鲜血顿时渗了出来。老工人见状,立即从抽油杆上刮下一小块油脂垢,熟练地涂抹在伤口上。
“别担心,”老工人笑着说,“虽然这玩意儿给我们添了不少麻烦,但对治疗小伤口特别有效,工人都这么用。”
令人惊奇的是,疼痛感真的很快减轻了。这个意外的亲身体验,让切泽布罗对这些“油田垃圾”产生了浓厚兴趣。
回到实验室后,切泽布罗带着从油田要来的大量油脂垢,开始了漫长的研究。他发现这些油脂垢成分复杂,含有蜡质、沥青质等多种成分。经过反复试验,他成功分离出一种纯净的、半透明的胶状物质。
为了测试这种物质的功效,切泽布罗甚至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他小心翼翼地用刀片在手臂上划出小伤口,然后涂抹上提炼出的物质,详细记录愈合过程。经过整整十一年的研究,1870年,切泽布罗终于获得了突破。他成功提炼出纯净的石油脂,并命名为“凡士林”——这个名字融合了德语的“水”和希腊语的“油”,象征着他希望这种物质能如水般温和,如油般滋润。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凡士林的用途远不止疗伤这么简单。妈妈们发现它可以预防宝宝尿布疹,爱美的女士发现它是很好的保湿品,工人们发现它可以防止金属生锈……这种多用途的特性让凡士林很快风靡全球。
如今,凡士林已经行销全球140多个国家。根据用途的不同,发展出了医药用凡士林、化妆用凡士林、工业用凡士林等多个品种。一罐小小的凡士林,见证了人类如何用智慧和坚持,将看似无用的“废物”变成造福生活的宝贝。
就像当年油田工人们头疼的油脂垢,因为一个科学家的好奇心和坚持不懈,最终变成了惠及全人类的发明。也许,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发明,正隐藏在我们身边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等待着善于发现的眼睛。
(普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