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清晨,天蒙蒙亮,我便拉起奶奶去烙煎饼。村庄刚醒,炊烟袅袅,薄雾如纱,我仿佛已闻见地瓜煎饼那熟悉的香气。
中秋是地瓜成熟的时节。从土里挖出胖乎乎的地瓜,洗净、去皮,磨成糊,掺上少许玉米粉和面粉,调成“煎饼糊子”,一切便准备就绪。
奶奶支起圆圆的鏊子,点燃木柴。火候是关键:太猛易焦,太弱难熟。待鏊子均匀发热,她用“油搭子”抹一层薄油,随即揪一团糊子,手速飞快地在热鏊上由外向内画圈“赶”开。面糊听话地铺满整张鏊面,渐渐变作一张土黄色的圆饼。奶奶再用工具轻轻刮平,待边缘微卷,便利落地一揭——热气腾起,甜香瞬间弥漫整个灶间!
我看得心痒,也撸袖要试。可那地瓜面团在我手里又黏又倔,完全不听使唤。奶奶笑着握住我的手,带着我揉按、推转。她粗糙的掌心很暖,动作不疾不徐。我忽然静了下来,学着她的节奏,慢慢感知力道。原来,烙一张好煎饼,急不得,也慢不得。
煎饼一张张叠成小山。开饭时,一家人围坐,取一张煎饼,放几根小葱,撒把虾皮,有时添些韭菜、胡萝卜,紧紧卷起,咬下一口,满是土地和阳光的厚实滋味。大家边吃边聊,笑声不断。
临走时,奶奶塞给我一大包煎饼。透过笼布,香气扑鼻。小时候我总嫌地瓜煎饼粗糙,如今却品出不一样的味道——那是家乡的烟火,是奶奶手心的温度,是深植于味蕾深处的牵挂。
都说山东人性格如煎饼,淳朴、厚道又扎实。你若来了,一定尝尝这热腾腾的乡情。
(曹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