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为何冰箱贴会如此受欢迎?

  刚刚结束的假期里,不少人选择走出家门感受诗与远方。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十分短暂,为了留住美好的回忆,有的人喜欢用手机或相机记录瞬间,有的人则喜欢带回当地的文创产品。
  近几年,各大旅游景点文创产品中,冰箱贴成了消费者的“心头好”。你可不要小看它,你或许没想过,这个不过掌心大小的物件,竟比手机里存着的几百张旅行照片更擅长唤醒沉睡的旅途记忆。而这背后,藏着心理学与脑科学研究者们发现的有趣规律。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约翰·拜罗姆(John Byrom)博士曾做过一项针对性研究,他和团队找来19位至少拥有20件节日纪念品的英国人,在他们能看到冰箱的厨房里展开深度访谈。结果令人意外:几乎所有参与者都表示“冰箱贴比照片更能勾连起旅行的细节”。
  有人提到,旅行时一天能拍50到100张照片,可回家后这些照片大多躺在手机相册里,翻看过一两次就成了“数字垃圾”;但冰箱贴不一样,每天开冰箱取食材、拿饮料时,目光总会不经意扫过它,哪怕只是几秒钟,也足够让某段旅途的碎片重新拼凑起来。
  为何冰箱贴有这样的记忆魔力?关键在于它的日常存在感。约翰·拜罗姆解释,很多纪念品比如旅行时买的奶酪刀、装饰画,要么被塞进抽屉积灰,要么挂在墙上成为背景。而冰箱贴是主动融入生活的,一个人每天平均会开4到6次冰箱,这种高频次、无刻意目的的接触,让它成了天然的记忆锚点。就像一位受访者提到的,她家冰箱上贴着一块从西班牙小镇买回来的陶瓷冰箱贴,每次拿鸡蛋时看到它,都会想起那个午后在小镇广场上,摊主用不流利的英语推荐“这是本地最好的手工品”的场景,甚至能回忆起当时阳光下的温度。
  你或许没察觉,大脑从不用“照片”存记忆,而是像搭积木般,把视觉、触觉、情绪全揉成一团。这堆“积木”的收纳者是大脑深处的海马体,它像个细心的档案员,会把旅行时的建筑轮廓(视觉)、冰箱贴的金属凉意(触觉)、买它时和朋友的玩笑声(听觉),一一打包成记忆数据包。旁边的杏仁核则像台情绪标签机,给数据包打上“开心”“期待”等印记。
  当你再看见这枚冰箱贴,眼睛先抓住所印的图案,手指触到冰凉的金属,两个信号同时冲向海马体——好比用两把钥匙同时拧开档案柜,那些藏在深处的细节,自然比手机里孤零零的照片鲜活百倍。这一切,都是大脑用它独特的“拼接术”,为记忆注入了温度与层次。
  大脑藏着个“念旧”的秘密:越常碰面的记忆,越难从它的“通讯录”里消失。就像反复描摹的线条会刻得更深,大脑神经元的连接也是“越用越铁”——每回瞥见冰箱贴,都是在给这段记忆“加固”。这个过程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里,神经突触会悄悄变粗,如同给档案盒焊上了钢壳,即便隔了三五年,再见到它时,那些细节依然清晰得像昨天才发生。
  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冰箱贴的特殊意义。这些小小的物件,早已不是简单的纪念品,而是我们给生活埋下的“时光彩蛋”,它们安静地贴在冰箱上,等待某个寻常的清晨或傍晚,突然帮我们打开一扇门,回到那些在路上的日子。每一块冰箱贴的背后,都藏着一段独一无二的时光,而这,正是旅行留给我们最温暖的礼物。  

(王明宇)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