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张锦秋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建筑世家,父亲长年累月地奔波于桥梁公路的建设工地,幼小的她跟随父母辗转各地,成都犀浦的竹林茅舍、涪江边的山间古寺、上海烟火氤氲的里弄……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印记,在她心中悄然播下了建筑文化的种子。
1954年,张锦秋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研究生阶段,她师从梁思成、莫宗江两位建筑大师。大师们的悉心教诲与学术深耕,为她搭建起坚实的建筑学知识体系,也让她深刻领悟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毕业分配时,一句“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让她从此与西安这座古城结下不解之缘。
在建筑设计领域,张锦秋深谙“因地制宜、因题而异”的设计智慧,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底蕴,借鉴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与美学精髓,让建筑与自然山水、城市肌理和谐共生。同时,她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引入新材料与新技术,让建筑完美适配现代城市生活的多元需求,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
1983年,张锦秋接到设计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任务。从图纸起草到竣工落成,她倾注八年心血,最终让这座融合盛唐建筑风格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博物馆惊艳亮相,落成之初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一流博物馆”,成为展现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作为国家级祭祀场所的黄帝陵祭祀大殿,更是张锦秋将文化内涵与建筑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设计中,她以“天圆地方”的传统哲学为核心,让大殿中央的黄帝浮雕像与自然光影交相辉映——蓝天、白云、阳光可直接映入殿内,既契合祭祀的庄严氛围,又让建筑融入山川草木之间,诠释出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东方智慧。
在大唐芙蓉园的设计中,张锦秋将“再现大唐盛景”定为核心基调。如今,园内草木葱茏、亭台错落,游人在此惬意徜徉,感受盛唐气象的同时享受现代休闲生活。作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张锦秋带领团队巧妙借助当地山形地势,让建筑既彰显厚重的中国精神,又通过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充分满足版本馆在文物保护、展示传播等方面的功能需求,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标杆。
扎根西安六十载,张锦秋从青丝到白首,始终兢兢业业深耕建筑领域。钟鼓楼广场及地下工程、大雁塔南广场、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美术馆、曲江池遗址公园……一座又一座兼具“唐风汉韵”与时代风貌的建筑,在她的笔下从图纸变为现实,重新流淌在西安的街头巷尾,为这座古城的更新与发展注入了鲜活的文化生命力。
张锦秋的作品,早已超越建筑本身的物理属性,成为科学家精神的具象表达:她胸怀祖国、扎根西部,以建筑为载体传承中华文明;她心系人民、甘于奉献,努力为大众拓展幸福生活空间;她创新求实、勇于突破,开创“新唐风”建筑风格,让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技术在建筑领域实现完美融合。她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成果深刻影响着中国建筑界,激励着更多建筑师踔厉奋发、勇攀高峰,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更多美好与幸福。
(何丽文)